南北行街(上):戰前代客寄賣的先驅

電影《胭脂扣》中,由張國榮飾演的十二少,本身便是南北行的太子爺,由於家財萬貫,故可長期流連煙花之地,邂逅歌妓如花,其故事折射南北行作為華人商業核心,支撐著香港華商的經濟命脈。然而,南北行之所以出現,實屬港府在洋尊華卑管治下的結果。

一八八零年代.上環摩理臣街

南北行之所以出現,源於華商貿易被政府打擊所致。開埠初期,華商原於九如坊及歌賦街一帶開設商號,卻突然被政府勒令遷至太平山區,生意一落千丈。為了凝聚華商聲勢,與洋商分庭抗禮,故幾位華藉龍頭商人倡議成立商行,選址永樂街及文咸西街,善用香港自由貿易港的缺點,兼綜上環地處海濱的優勢,作為寄售南北貨品的重鎮。由於貨品涵蓋範圍廣大,南至爪哇、澳洲,北至上海、東三省,貫通南北,故稱「南北行」。

「南北行」成立初期,只有數家商行,隨後商號既多,遇事難以仲裁,其後遂成立「公所」,制訂《南北行例》,此後生意漸次壯大,「南北行」商號設置之處,合稱為「南北行街」。不過,成為南北行的一份子,必須現金充足。戰前「南北行」潮州及福建商人幾達百分之七十,廣州則僅佔三十。根據戰後初年南北行的應繳稅款,竟達五百萬港幣,可聯想其貿易之盛。

一九一零年代.上環文咸東街望禧利街

百多年前,商人攜帶現貨抵港,既無門市,也苦無人際脈絡,而南北行可為其寄賣貨物,首先南北行鑒定貨品,次看質量,再次議價。雙方達成協議之後,由南北行抽取佣金,最為常人熟知的是抽取百分之二,故南北行又有「九八行」的別稱。然而,並非所有貨物都以「九八」成交,亦非只扣佣金,尚有其他雜項,例如寄賣者須繳付倉租、保險費、扣辦、紙水等,買家另須支付佣金、皮銀、佚力及水腳等開支。然而,寄賣者成功交付貨物予南北行之後,即可套現部份資金,待交易完成之後,再多除少補,極之方便。設若貨物大賣,南北行亦會以電報形式,急令寄賣者補貨,免得丟掉商貿良機,實際上寄賣者銷貨愈快,南北行從中賺取利潤愈多,貨如輪轉之際,亦使行內的商人,例如馮平山、招雨田及陳煥發等因此致富。

可想而知,南北行的功能,猶如今日的網上買賣平台,寄賣者借平台散貨,而買家各取所需。而南北行與今日網上寄賣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南北行需要抽佣,並即時檢定貨物,但對於百多年的營商環境來說,而是一種最有系統、最為方便的做法了。

然而,隨著戰後多種因素的衝擊,南北行失去了固有的優勢,導致代客寄賣的生意迅速式微,箇中原因,另篇再述。

 

二十年代.文咸東街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