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華文具店

一九五四年,興華文具店由陳浩如先生於上海街開業,於一九六八年遷至現址,鼎盛時期曾有五間店鋪,現只有興華留下,店鋪也由陳浩如先生的兒子陳福祥先生繼承。

儘管一度遷址,店內的裝潢仍保留戰前三十年的風格,各式的文具、紙品排列在木架上,足球、籃球等被掛在半空,年代久遠的金漆招牌和「史密夫」老鐘多年不動其位。

興華除以文具、紙品的零售生意為主,也曾出版書籍,甚至外銷教科書至南洋等地, 但隨油麻地從上海街漸移向彌敦道發展,令上海街人流驟減,陳先生的生意也面臨萎縮,最後五間店鋪銳減至一間,即興華,現在主要是學生光顧。

興華歷史悠久,其售賣的文具種類也越來越多。除早年的文儀用具如英雄牌口琴、墨水筆、香水筆等,近年新興的啫喱筆、漿糊筆等也能買到。

地址:油麻地上海街185號地鋪
照片:Lai Ty
撰文:Joyce Jim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二):楊慕琦計劃胎死腹中

一九五六.葛量洪於新亞書院留影(中文大學藏品)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港督楊慕琦爵士離任,期間職務由護理港督署任。同年七月廿三日, 英國政府公佈楊氏提議的政制改革方案,經修改之後,獲殖民部大臣核准。 兩日後,新任港督葛量洪上任,「楊慕琦計劃」迅速變質,議席大幅減少,委任方法不公。除了葛量洪的因素外,當時立法局議員蘭道及羅文錦提出的反建議,導致楊慕琦計劃胎死腹中。

修訂政改方案

楊慕琦離任後,英國政府修訂政改計劃,市政委員名額縮減至三十名,其中十名由華人選出,並分十區選舉,包括港島六區,九龍四區,各區選出一名委員。另外十個名額,由非華人組成,通過不分區選舉產生市委代表。餘下十個名額,由指定之公共團體推薦代表擔任,概列如下:

華商總會 華人一名
正式職業工會 華人兩名
香港大學 華人一名
香港四海總會 非華人兩名
香港居民協會 非華人一名
九龍居民協會 非華人一名
非官守太平紳士 華人與非華人各一名

華人與非華人名額爭論

修訂方案推出後,在港不少華人質疑委員名額分佈極不合理。華人認為英國及香港政府提出的只是表面「機會均等」的方案,指出委員數目分配,不能強分「華人」及「非華人」兩類。華商總會主席黃仲偉指出當時華商總數遠超西商,而華商代表僅有一人,西商代表卻有二人。另外,在港華人遠比非華人為多,而非華人團體「香港居民協會」及「九龍居民協會」選出的「非華人」市政委員竟達兩名,明為不公。

港督葛量洪

葛量洪無意推改革計劃

一九四八年三月廿一日,葛量洪指出推行市政府計劃,於四七年已獲英國批准,惟香港卻遲遲未付表決,原因如下:一、預備工作甚多,例如劃分選區、製訂登記程序、編修登記名冊等;二、通過創辦市政局相關的三條法案,需候英國政府批准後,才可交由立法局討論;三、暫未能覓得一座供三十名市政府委員議政的建築物。綜合葛量洪三點見解,純為無理,戰後香港陸續推行大型基建工程,而竟以選舉行政程序複雜、沒有適合地點開會延遲表決政改計劃,實屬荒謬。惟一可以理解的是,一九四五至四八年間,香港人口由約六十萬激增至一百八十萬,其中大多屬逃避國共內戰的大陸移民,英國及香港政府恐怕推行普選,導致中共有機會滲透香港政治,故有必要煞停政制改革。

蘭道及羅文錦的反建議

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七日,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怡和洋行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蘭道發表政改建議,指出「楊慕琦計劃」不是給予香港居民自治的最佳方法,認為通過改組立法局,便能達致目標。

前右羅文錦,前左是其子羅德丞。前中何錦姿,為何東爵士長女

同年六月十七日,立法局議員羅文錦接力發表政改建議,同樣指出「楊慕琦計劃」不合時宜,不必開設「市政委員會」。承接蘭道的觀點,通過由英籍居民選出大部份的立法局議員,便可解決問題,這種觀點無異於扼殺華人參政機會。

小結

「市政委員會」提案長期束之高閣,直至一九五二年十月,英國及香港政府同時宣佈「香港不會推行大規模政制改革」。這種說法一直被理解為放棄「市政委員會」計劃。然而,這種聲明不單指「市政委員會」,更是指「立法局改革」而言。四十年代末期,在港華人已經開始追求真普選,同時香港人的身份亦隨之出現,他們爭取普選的詳情,將會另篇叙述。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三):華商聯署爭取普選立法局


四十年代末期.中環商業區

自一九四六年港督楊慕琦「市政委員會」方案以來,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數年間,社會輿論不僅要求擴大「市政委員會」的華人民選委員選目,而且進一步要求掌握更多自治權力,最終呼籲普選立法局全部議席。當時五大社團、兩個議政團體均對政制改革提出意見。然而,這些提案被當時立法局蘭道(D. F. Landale) 及羅文錦提出新的替代方案,成功轉移視線,變相推翻政改計劃,成為香港政制發展的一大憾事。

土生港人渴望進入政壇

「楊慕琦計劃」的市政委員會,選民及候選華人必須於過往十年曾居住香港六年,即於抗戰或淪陷時期亦曾居於香港,這些逐漸落地生根的中國人,慢慢將香港視為長居之所,逐漸期望提高政治參與的程度。其時《南華早報》亦指出:「香港官方之不良習慣,乃為將本港人口分別為華人與非華人,而完全置本港土生土長之『香港人』於不理。」通過輿論,窺見當時本土意識已經興起,不僅認為「非華人」不應該與「華人」平起平坐,並且認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應該獨立於「華人」之外,獲得同等重視。

楊慕琦建議改革立法局

「楊慕琦計劃」除設立市政委員外,更建議改革立法局,務求使「該局有更直接及照比例增加非官守議員之代表數目」。方案中,建議減少官守議員數目至七名,非官守議員增加至八名,其中兩名由市政委員會直接委派,另非西人商會及非官守太平紳士各指派一名,其餘由港督委任。

蘭道及羅文錦的建議

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七日,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蘭道建議通過改組立法局,全體議員增加至二十名,其中官守議員九名(包括港督在內),非官守議員十一名,非官守議員由合資格的英籍居民選出。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七日,立法局議員羅文錦提出全體議員增加至十七名, 其中官守議員六名(包括港督在內),非官守議員十一名。蘭道本為英國人,捍衛宗主國利益,尚可理解;惟羅文錦既屬華人,竟不為華人爭取權益,務求滅絕華人在政治體系的參與,實屬費解。

廠商會反對羅氏方案

羅文錦方案發表後,激起華商群起反對。中華廠商聯合會指出立法局議員必須「合資格的英籍居民選出」一點,則無異取銷華人參政權利,完全不可接受。有感情況嚴重,廠商會成立「政制研究小組委會」開會研究,指出羅文錦本應運用六個星期時間,徵詢全港居民意見,惟羅氏竟然於其方案公佈十六日後,即動議撤銷「楊慕琦計劃」,違反行政守則。一九四九年六月廿二日,羅文錦方案於立法局首讀獲得通過。

一九四九年七月八日《香港工商日報》,報道四大僑團要求民選非官守議員,並期望廢除委任議員制度。

四大社團力爭政制改革

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四大僑團包括中華廠商聯合會、九龍總商會、九龍華商會及華人革新協會,決定於同月十三日假新光酒店邀集港九社團召開「港九各界社團代表擴大聯席會議」,收集各界建議,提交政府考慮。會議召開前,四大僑團針對立法局的政制改革,提出意見,包括以下四點:

1.立法局民選的非官守議員應佔大多數,最低限度增加兩個名額;
2.廢除委任非官守議員制度,全體非官守立法局議員應由民選產生;
3.暫時根據納稅人名冊充當選民及候選人的依據。一年後,完成製訂選民名冊,再推行全民普選; 4.政府立即擴大現有立法局規模,暫作過渡機構之用,期限一年。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三日,四大僑團成功邀請港九一百四十二個團體,共數百人,通過聯署方式要求政府實踐以上建議。七月十八日,港督葛量洪接見四大僑團代表,承諾盡快答覆他們的要求。

結語

即使華人社團極力爭取政制改革,雲集各方建議,上達英國政府。然而,改革之聲最終音沉響絕,杳無音信。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日,葛量洪與英廷磋商後,只決定增加兩至四個市政衛生局的民選議席,無限擱置「楊慕琦計劃」。同時,英國殖民地大臣在眾議院聲明「香港政制不宜重大改革」。四大僑商期望政府廢除委任制度,所有議員由普選產生,結果只換得增加市政衛生局兩席名額,實在令人惋惜。六十多年前,四大僑商已經要求普選立法會,六十多年之後的今天,香港社會仍然為廢除功能組別、真普選而努力,困難重重,香港人到了甚麼時候才可擁有民主政制呢?

作者:余震宇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一):楊慕琦計劃

一九四六年五月,楊慕琦復任港督,在就職典禮承諾給予港人更多自治機會。

二次大戰期間,英國在遠東殖民地相繼落入日軍手中,戰後國力逐漸減弱。為了鞏固殖民地的統治力量,英政府嘗試下放權力,爭取民心。香港戰後重光,結束軍管統治,楊慕琦復任港督,於就職典禮答應「香港居民自治,設立市政局。」隨即著手進行政制改革,建議「香港應設立一個以廣大代表制為基礎之市政委員會,大部份委員將以選舉產生」 。一九四六年八月廿八日晚上八時十五分,楊慕琦經電台播講,題為「香港政制之改革」,史稱「楊慕琦計劃」, 實屬香港史上最進取的政改建議。

設置「市政委員會」及「改革立法局」是政制改革的重點。本文先簡介「市政委員會」的職能,另篇講述「改革立法局」的細節。

市委職能

「市政委員會」接收市政衛生局的職權,包括公共衛生、教育、社會福利、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及設計、公用事業、消防、公園、娛樂場所、運動場及車輪牌照等事務。建議中,期望未來將政府重要機構之職能,亦移至「市政委員會」,並由輔政司研究相關事宜。

管豁地區

「市政委員會」的行政區域包括香港島及九龍。由於新界多處尚未開發,故大埔墟、元朗、荃灣及其他農村區域,不在管轄之列。

委員數目
「市政委員」名額四十八名,其中十六名,由中國籍選民選出;其中十六名,由其他國籍的選民選出;其餘十六名,由職業團體或其他團體推薦,而推薦的團體及方法,則有待商定。這四十八名市政委員,其中廿四席來自中國籍,其餘廿四席屬非中國籍。簡而言之,列表如下:

議席 華人 洋人
直選 16 16
委任 8 8
總數 24 24 48

「楊慕琦計劃」容許三分之二議席由分區直選產生,其中華人的直選議席則為三分之一,總議席為四十八人。比較一九八〇、九〇年代的市政局議席分佈,更能得出驚人發現:

議席 1983 1986 1989 1991 1995
委任 15 15 15 15
區議會代表 10 10 9
地區直選 15 15 15 15 32
總數 30 30 40 40 41

相比一九八〇、九〇年代,「楊慕琦計劃」的總議席及直選議席數目都較多,一九四九年香港人口達二百萬人,一九八〇年代人口則有五百萬人,意味著「楊慕琦計劃」的市政委員會更能代表民意。

選民資格

計劃建議凡有意投票者,必須年滿二十五歲,過往十年曾於香港住滿六年,男女均可。然而,計劃中對於選民的教育程度及經濟條件有頗高的要求,準選民必須懂得閱讀及書寫中英文,每年繳納差餉滿二百元或地稅滿五十元,並須具備擔任陪審員的資格,才可登記成為選民。投票時,選民須在指定選區投票,選區按人口比率劃分,務求讓獲選者能代表一定數量人民;

非中國籍選民方面,只需過往五年內在港住滿一年,便可登記成為選民,明顯對非華人選民更多寬容。

被選資格

凡合乎選民資格者,不論男女、種族及國籍,只要年滿三十歲,皆可被選為市政委員。就職時,不必宣誓效忠英女皇。市政委員獲選前一年,必須在該區居住。如非居住該區,則其職業必須與該區密切相關。


港督楊慕琦

小結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港督楊慕琦任滿返英。當時,中國正值國共內戰,局勢急劇變化,大量移民湧港,導致政制改革未能通過。繼任人葛量洪認為香港短期不必推行大型政制改革。其後,葛量洪接任人柏立基更指出,在港推行任何政治改革只會激怒中國。根據高馬可《香港簡史》引述歷史學家曾銳生的研究資料,綜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解密檔案,中共並無任何警告、訓示,反對香港進行政治改革,而且還指出英國凡拒絕推行政制改革,都會以中共反對為托辭。究竟煞停政制改革的責任誰屬,則交由讀者自行判斷了。「楊慕琦計劃」的出現,激起了華商追求政制改革的熱情,更進一步要求改革立法局,有關詳情,將另篇陳述。
作者:余震宇

美美兒童百貨

想當年,’行百貨公司’是很多家庭的娛樂節目,而彌敦道必是一個熱門地點,因為這裏百貨公司琳立,包括有先施,大大,大元,人人,中穚及美美。而其中美美兒童百貨已經開業超過80年,由一位容先生創立,高峰時期於中環,尖沙咀及美孚皆有分店。售買嬰孩服裝用品,兒童時裝玩具,少男少女服裝以及文房體育用品,更有美容部提供剪髪服務,頂層是金章酒樓,是一家大細消閒好去處。
美美百貨以貨物質素取勝,加上自置物業,可以以合理價錢吸引顧客。跟其他老店一樣,老板對員工都很有人情味,有些員工已經服務超過50年。現在其他樓層已經分租,剩下2樓售買嬰兒和兒童用品,繼續傳承這個百貨業傳奇。

地址:彌敦道683-685號美美大廈2樓
照片:Lai Ty
撰文:Jancy Leung

華豐國貨有限公司

華豐國貨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國貨公司之一,位於北角橋冠大廈商場內,由來自福建的周公甫等華僑從新加坡、印尼、泰國來到香港發起集資創辦。1963年開幕時,邀請了當紅花旦小生- 吳楚帆、苗金鳳、張瑛、石慧等作剪彩嘉賓,並燃放150萬枚賀炮,極為哄動。

在六七十年代,香港人生活水平不高,追求貨品價錢便宜和實用,以及愛祖國用國貨的想法,在香港開設的國貨公司多達300間。華豐國貨想出免費拍照作為酬賓活動,在當時拍照要到照相館的年代,這個點子確實可以吸引顧客。

時至今日華豐國貨仍保留昔日國貨公司的格局,所賣的貨品大多來自內地,包括國產羊毛衣、旗袍、搪瓷痰罐、體育用品、手工藝品,中成藥品,甚至舊式腳踏縫紉機等。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395-421號
照片:Lai Ty
撰文:Jancy Leung 

發記理髮

發記理髮的發哥姚煥柱,不折不扣的就是個Renaissance Man,理髮男女賓、水電工程、樂器從玩到自製,樣樣皆能。理髮是自學,62年來港後,在旺角,大角嘴和筲箕灣都打過工,以前,原來長相不俊俏,太太們是不會畀個頭你舞。在檔口中看到到發哥年輕時確是靚仔。除此之外,他那份音樂情懷更叫人傾慕。發哥自90年從老友王伯手中接過檔口,定價理髮$25,可謂全港最平。在這小檔子的黃金時代,一班音樂友會帶著樂器來Jam歌,撚手名曲包括《梁祝》與《我的祖國》,他會玩的樂器,包括二胡,小提琴,陳琴,還有木魚。可惜生活迫人,當年疊友Jam歌情不再,今日發哥只會在好生意又稍閒時露兩手。而因為市區重建,發哥的小小理髮店也快將結業。發哥沒有後悔入錯行,遺憾的只是賺錢不夠,檔口結業後,70高齡的發哥或會領取綜緩。

地址:深水埗塘尾醫局街42號
照片:Lai Ty
撰文:Sharon Lam

萬安行

萬安行這個老字號已超過百年歷史,最初於廣州第十甫路設銀器工場,當時第十甫路一帶受益於外國商人,周邊地段批發市場湧現,是西關最繁華之地。

萬安行於二次大戰後遷至香港,於旺角奶路臣街附近重開工場,生產銀器擺設,獎盃,餐具,銀梳及首飾等,後來再遷到山東街現在的位置,設立零售門巿。

萬安行於七八十年代有回收銀器服務,因為店後有工場可以溶銀,生意還不錯,可賺薄利。可是後來白銀的買入賣出價的差價越來越少,溶銀的人工,燃料及租金的費用遠遠超過白銀本身價值,所以唯有停止回收。

地址:旺角山東街69A地下
照片:Lai Ty
撰文:Jancy Leung

文華咖啡冰室

文華咖啡冰室屹立於寶其利街四十年,雖歷店主易手,但店內裝潢從未改變,仍極有老香港的味道,時光彷彿在店中凝固。文華的招牌自開業保存至今,故招牌上的店名仍舊用古字;店內裝修保留老香港冰室風格,如舊式吊扇、傳統卡位、磚塊牆、木椅等等,任時光荏苒也未曾變化。

冰室於一九九七年從原店主轉手至現任老闆陳先生。陳先生原是文華的茶客,得知當時的老闆要售出冰室後,決定頂讓這間已有感情的餐廳,希望能保留自己鍾愛的味道;今年已屆八十四歲的陳老闆仍堅持用3種茶葉溝出奶茶,指這是文華獨特的風味,昐望能一直保存下去。文華在鼎盛之時曾在九龍區有三家不同的冰室,但現只餘於寶其利街的文華咖啡冰室。

地址:紅磡寶其利街2號 B-C舖
照片:Jacky Yu
撰文:Joyce Jim

永香冰室

永香冰室開業於1959年,在土瓜灣經營超過半世紀,店中裝修基本沒大改變,粉綠瓷磚,幾何三色小地磚,還有一面鏡牆,若是執拾一下,根本就是現在流行的懷舊裝修。

除了裝修,冰室食物價錢也一樣凝固了,馳名窩蛋多士$10,一杯飲品也是$10,和外面幾乎是$20的一杯奶茶,價錢平一半。據街坊食客所云,店子奶茶咖啡均勉勉強強,人客光顧,一是老街坊,喜歡和老闆娘打牙骹,另外則是貪戀冰室那種進入時光隧道般的懷舊風情。

由於店子老舊,很多電視劇電影均曾在此取景,最近重播的《大時代》,丁蟹就是在此糾纏玲姐。想不到二十多年後,永香冰室仍在土瓜灣沒消失,真是香港這個愛患失憶的城市的異數。

地址:土瓜灣炮仗街29號地下
照片:Lai Ty
文字:Sharon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