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晒草灣

六十年代.觀塘。右上角是晒草灣

香港有三個茜草灣,一在觀塘以東,一在青衣西面,一在大嶼山東北。本文擬介紹的地方,是位於觀塘與茶果嶺之間的晒草灣。

茜草灣,又名晒草灣。根據文獻,晒字有全部之意,指該區長滿野草,故應該正名晒草灣。戰前的晒草灣,是堆放垃圾的地方,故又名垃圾灣。一九四七年,亞細亞火油公司購入地段,並大舉填海,興建油庫。西鄰的觀塘,當時仍未發展,儼於荒野,絕少市民涉足該區。

一九六四年,茜草灣至鯉魚門一帶地圖一九六四年,晒草灣至鯉魚門一帶地圖

自五十年代末期開始,由於政局因素,國內大量移民南下,海濱方面,聚集大小船艇,超過一百五十艘,漁民竟達二千多名。陸上方面,則聚居九百多戶居民,人數超過五千人。這些陸上居民,大多於一九六二年左右遷入,來自筲箕灣及跑馬地。由於當時觀塘的首期填海工程已經完成,廠房逐步開工,這些海陸居民便獲得了固定的收入,生活獲得了保障。

然而,政府為求於觀塘及晒草灣沿岸填海,興建連接沿岸的公路,遂呼籲艇戶限時遷往他方,陸上居民則須限時遷往葵涌新區。當時,前立法局議員葉錫恩,批評徙置事務處朝令夕改,若將當地區民遷往葵涌,等同令他們失業,頓失依靠。

當時的晒草灣,住屋環境惡劣。由於寮屋多以木屋搭建,發生無數火警;又由於低窪緣故,多有水浸問題。一九六零年,由於觀塘填海,當局將翠屏河填塞,導致晒草灣變成一池死水,艇戶無法出入。該處又三面環山,而山水源源不絕注入灣內,有洪水淹沒之虞。

這種場面維持至七十年代,由於填海及垃圾堆填,居民大多遷往鄰近的茶果嶺。一九八七年,油庫關閉,晒草灣發展成私人住宅,昔日的貧民區,經已變成中產屋苑了。

作者:余震宇

0 thoughts on “六十年代的晒草灣

  • 2018-11-16 at 4:19 上午
    Permalink

    Your comment is awaiting moderation.

    Everyone loves what you guys tend to be up too. Such clever
    work and exposure! Keep up the awesome works guys I’ve incorporated you guys
    to my own blogroll.

    Reply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