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港府舉行首次立法局間接選舉,打破開埠百多年香港政治封閉的局面。所謂間接選舉,無論被選者及投票者來自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及區議會人士,普羅大眾不得參與。
間接選舉之所以來得極遲,與中英政治有密切關係。自開埠以來,立法局掌管香港的軍政財大權,香港屬於被榨取利益的城市,實權當然牢牢操控在港督、官守議員及委任議員手中,這三方人物是立法局的必然組成部分,成員偶爾會吸納華人社會賢達,但利益還是向英方傾斜。二戰之後,英國國力倒退,旗下殖民地紛紛宣布自治或獨立。有見及此,港府頒布楊慕琦計劃,開放市政局議席,讓合資格人士參選,但必須擁有一定財產,通曉中英兩文。計劃一出,被華商團體批評,指出市政局沒有實權,立法局才是擁有實權的政府機關,要求普選立法局所有議席。經過激烈談判,由於中國政局動盪,英國懼怕香港政府權力被中方滲透,政制改革遂無疾而終。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八日,港府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建議於一九八五年選出二十四名立法局議員,由於選舉團由已經是市政局、區域市政局或區議會的議員,某程度上進行篩選,確保了參選人的政治背景及底細,排除戰後初期英國懼怕滲透的疑慮。
然而,香港推行政制改革步伐太慢,一九九一年才舉行首次立法局直接選舉,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議員由市民投票產生,香港市民長期對政治冷感,獅子山下的香港人默默耕耘,對於公共事務及個人權利較少投入。
回歸之後,隨著中國影響力慢慢擴大,社會各個範疇的空間極速收窄,香港人渴望全面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所有議席,政府領導層卻呼籲政制改革必須循序漸進。誰不知七十年前,我們的太公輩已經爭取普選立法局所有議席;面對著今日為數三十五席、佔總議席半數的功能組別,歷史告訴我們民主進程實在慢得可憐。回首當年,我們清楚知道,政治改革已經不可能再循序漸進了。
刊於立場新聞
Your comment is awaiting moderation.
I like the helpful info you provide in your articles. I will bookmark your blog and
check again here regularly. I am quite sure I’ll learn plenty of new stuff
right here! Best of luck for the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