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 灣仔莊士敦道舊照攝於一九六五年。Kent Mak製作灣仔大道東左:一九一零年街景、右:尚翹峰,右後隱約見舊灣仔街市外牆。Kent Mak製作太子彌敦道與界限街交界舊照攝於一九七三年。Dennis Chan製作山頂鳥瞰維港舊照攝於一九六六年。Kent Mak 製作尖沙咀天星碼頭舊照攝於五十年代。Kent Mak 製作德輔道中左:今日街景、右:舊中環郵政總局,屬於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建築。一九七六年因興建地下鐵路拆卸,今為環球大廈。莊趙 製作遙望中環左舊右新。Kent Mak 製作七十年代及今日的干諾道中圖中古典建築,是1906年落成的海事處總部大樓,1983年拆卸,1987年重建為維德廣場。維德廣場於2010年改名為無限極廣場。行車天橋及右方永安,乃今日上環面貌。 Kent Mak製作灣仔軒尼詩道、分域街交界舊照攝於六十年代.右方貌似公屋建築為軍器廠街警察宿舍,一九五七年啟用,一九八七年拆卸。Kent Mak 製作銅鑼灣軒尼詩道左方舊照約五十年代街景,戰前該處是渣甸貨倉,戰後興建大量唐樓,至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拆卸,興建商業大廈及購物中心。右方新照,昔日原是利園山,戰前開始拆卸,至六十年代末期完全夷平,八十年代建有興利中心,今日則有希慎廣場。 Kent Mak 製作尖沙咀火車站及文化中心照片中火車站與鐘樓相連,正是鐘樓的原貌,與今日兀出的感覺迥異。一九七九年,原尖沙咀火車站拆卸後,車站遷至今日紅磡鐵路站,原址則興建文化中心等建築,一九八九年落成啟用。 Kent Mak製作1928 vs 2011 荔枝角道及欽州街交界左面建築是1925年落成的深水埗警署,初時臨近海旁及軍營,日治時期曾暫作日軍指揮部,已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Kent Mak製作1985 vs 2011年彌敦道及柯士甸道交界左方見倫敦大戲院,1962年2月5日開幕,擁有1400座位。1990年,規模縮小,只剩座位700,從此不復再有「大」的規模。戲院拆卸後,重建成「倫敦廣場」,其後再更名「莊士倫敦廣場」。Kent Mak製作1940s vs 2011 左方為今日興瑋大廈。右方皇后戲院,一九一一年建成,前身是香港映畫戲院,一九二四年改名。日治期間,改名明治劇場。一九九五年,改為迷你戲院。二零零七年,皇后戲院拆卸,改建為陸海通大廈。Kent Mak製作1972 vs 2014 油麻地舊海旁右面文華新邨,設八幢樓宇,由於全數以「文」字起首,故又名「八文樓」,屋苑於1970年全數落成,90年代末期,油麻地填海,原有臨海地段變成陸地,景觀大變。Kent Mak製作七十年代及今日遮打道干諾道中北至遮打道原是十九世紀末期填海新得土地,右方第二代香港會於一八九七年建成,樓高四層,昔日只供英國人進入,連何東都拒諸門外。該會建築於八十年代拆卸,原址改建成第三代香港會所大廈。左方香港大會堂屹立於五十年代填海的土地上,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由於其獨特地位,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Kent Mak製作1912 vs 2014 德輔道西Kent Mak製作1980 vs 2014 銅鑼灣羅素街1882年,羅素街通車,以當時庫務司命名。1905年,簡照南、簡玉階兄弟於該處設立倉庫,1908年被英美煙草公司控侵權倒閉。 1920年代,香港電車將電車廠遷至該處,直至90年代為止,羅素街也屬街市,地上長期鋪滿積水,間中有老鼠穿梭,故也稱為「老鼠街」。1991年,電車廠拆卸,1994年時代廣場落成,鄰近各幢舊建築物進行重建計劃,徹底改變了附近的面貌。 2012年,羅素街成為每月商用租金世界最昂貴街道。Kent Mak製作1905 vs 2011 皇后大道西及文咸東街交界Kent Mak製作1950s vs 2011 旺角彌敦道、亞皆老街交界右方百老匯大戲院,1949年7月24日開業,當年戲院以「最新最現代的戲院在九龍,提供最舒適、最好的音響與投射設備,安裝了最新空調,令你徹底享受」作為宣傳口號,1966年2月15日停業,今日為旺角匯豐大廈。Kent Mak製作1940 vs 2011 德輔道中左方是第二代萬宜大廈,1999年落成,取代建於1957年的第一代大廈。德榮大押與萬宜大廈之間的小巷萬宜里,昔日稱中國街。約十九世紀,中國街是中外營商範圍的分界線,中國街以西是華商經營地帶,以東是洋人經營之所。右方街道,隱約見中原電器行等老店,並舊中區消防局,即今日恆生總行。Kent Mak製作1950 vs 2009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左方基督教青年會中心,建於1924年,1989年重建;其鄰半島酒店,1928年開業,營業至今。右方太空館,於70年代尖沙咀火車站停止服務後,1980年落成。 Kent Mak製作1950s VS 2011 年彌敦道圖左舊照的開明書局,是昔日著名書店,今日原址已成旺角地鐵站。遠景可見百老匯戲院,即今日匯豐銀行大廈。 Kent Mak 製作1950s vs 2011 皇后大道西、荷里活道交界Kent Mak製作1960s vs 2014 灣仔石水渠街石水渠街原有大水渠,二十年代改為暗渠。左方藍屋,約二十年代建成,九十年代翻新的時候,將牆身髹成藍色。猶記藍屋附近有一檔車仔麵,九十年代的時候,三蚊一個油麵,一蚊加幾粒魚蛋,千禧年之後這檔隨著都市發展而關門大吉,社區特色亦逐漸消減。Kent Mak製作1985 vs 2011 佐敦道及廟街交界左方快樂戲院,位於佐敦道26號E,擁有1268個座位,1949年1月28日開幕,晚上9時30分由港督葛量洪剪綵開幕,第一套放映的電影是《笑臉迎春》Laughing Lady。戲院於2000年結業,原址今日為寶輝閣。Kent Mak製作1960s vs 2011 佐敦道及彌敦道交界Kent Mak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