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涌道:六百人死的馬場大火

一九一八年二月廿六日,跑馬地如常舉行賽馬,數以千計的中外人士,均扶老攜女,其中不乏賭博圖利者,亦有不少趁熱鬧的市民。當時的看台,均以竹棚搭建而成,豈料聚集人數過多,看台應聲倒塌,立即觸及棚下火爐,星星之火,極速燎原,最終釀成開埠史上傷亡最多的火災。

當時約下午三時,入場人數超過四千人。在觀賞過程中,已經有人微感棚架搖晃,惟全神貫注,多未有留意。由於當日正在舉行年度賽事,氣氛極為緊張,飽覽神駒馳騁,頸都伸得特別長,仿佛被無形之手抓著。未幾,馬匹即將衝線,數以百計市民擁上,九號馬棚支架應聲斷裂,而竹棚底下數個火爐,形成小火,但碰巧當日天氣乾燥,燒及市民衣衫、蓬帳及其他木製結構,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其後消火隊來援,已經不可收拾,壓死、燒死及互相踐踏致死者不計其數,其中亦不乏老弱婦孺,場面驚心動魄。在逃難過程中,葡人棚未被燒及,故葡人死傷最少,反之華人亡魂最多。

大火撲滅之後,由潔淨局(即今日食衛局)派員清理遺體。由於死亡者多達六百以上,若悉數運往殮房,即恐怕會誘發疫病,於是權宜將屍首運往鄰近的咖啡園(今香港大球場旁)落葬。其中燒成骨碎肉糜的遺體,當局派員以竹篩篩選,較粗的遺骨則以箱盒盛載,細如灰塵的則投入水中。稍為幸運、可見全屍者,則由家屬以死者穿戴的衣服、首飾或鞋履辨認,再由潔淨局人員以「錄鬼簿」記載,然後將遺體發還家屬處置,前往認屍的家屬,無論結果,皆為之淚下,教人不忍卒睹。

最終,政府將無人認領及零碎骨殖,合葬於咖啡園,事件四年後將該處定立永遠墳場,並設「馬棚先難友紀念碑」,稱為「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至今仍座落於掃桿埔,由於地理位置偏遠,每逢造訪此處,亦不難感受肅殺荒涼、動人心魂的氣氛。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