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興道一號

七十年代.港島北岸與奇力島經已接壤,圖中舊見海隧入口。

戰前奇力島原是四面環海,與銅鑼灣有一段較遠的距離。戰後港府擬發展灣仔以東的港島北岸,其後決定填平銅鑼灣避風塘,開拓土地資源。經過多番商討之後,港府敲定興建維多利亞公園,而奇力島作為工程屬於關鍵的地理位置,不僅屬於新避風塘的西側終點,而且是海底隧道的出入口,長達二十多年的基建工程,最終開闢鴻興道連貫灣仔北岸,象徵著銅鑼灣的發展踏上另一個新階段。

新避風塘西端重鎮

戰前港島的發展,集中於中上下環,而灣仔東端至銅鑼灣一帶,則為渣甸貨倉及避風塘。戰後重光,人口激增,政府決定於維港兩岸各區填海,務求開闢土地,興建各類房屋或工廠,滿足居住需求,刺激經濟發展。而銅鑼灣區的工程,便是將一八八〇年代的避風塘填平。一九五〇年,工程的第一階段是興建一條由波斯富街連接奇力島的海堤,作為新避風塘的西界。

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年代前奇力島原是軍火庫,一九三八年香港遊艇會遷至該處,直至今日。政府填平舊塘之後,初擬興建住宅,其後決定改為永久休憩用途的公園。由於將戰前落戶於中環的皇后像改遷這片銅鑼灣新填地,故稱為維多利亞公園。

 

七十年代.海隧銅鑼灣入口


海底隧道的出入口

海隧是戰後的重要基建項目。自二十世紀初,政府已經指出有需要興建連貫港九的車道,戰後當局曾擬興建跨海大橋,其後因安全因素而告吹。選址方面,曾考慮堅尼地城、灣仔摩理臣山等處,其後無論港九海隧出入口,皆決定選擇新填地,以便規劃完整的道路網絡,港島則選取剛與東角,九龍則定址於紅磡新填海區。然而,興建海隧並非一帆風順,而且波折重重。

戰後港府金庫空虛,無力興建海底隧道,遂邀請公司斥資興建,並由政府批出一定年期的專利權。然而,該公司除繳付建材費用外,還需要承擔購地開支,並賠償天星及油麻地小輪公司的損失。其後,維多利亞發展公司奪得營運權,卻又被油麻地小輪突然撤資而誘發拉倒危機,最終獲得四大財團支持,最終於一九七二年通車。

1952年4月底,政府公佈興建堤壩由波斯富街直達加列島。加列島即奇力島。

蓬勃區內商業發展

五十年代末期,盤據百年的渣甸貨倉改建為住宅,至一九六〇年大丸啟業,附近仍以唐樓建築為主。即使一九五七年維多利亞公園啟用,區內戲院漸多,銅鑼灣的人流仍以住宅為主。直至海底隧道通車,將人流直接送往銅鑼灣及東角一帶,激化區內的商業發展。隨著松阪屋、三越及崇光陸續開業,商貿蓬勃導致軒尼詩道一帶唐樓陸續改建商廈,九十年末期駱克道的唐二三樓也改為商業零售用途,究其根本,始於港島與奇力島接壤的剎那,經過多年的基建發展,海堤已被重新命名為鴻興道,但背後的歷史已鮮為人知了。

原文於立場新聞轉載

0 thoughts on “鴻興道一號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