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30年代的香港墨水筆醫院宣傳單張。若從今天的角度看,內容似乎有點誇張。在今時今日,書寫的機會也日漸稀少了。莫說是墨水筆,或是原子筆,筆壞了,換過一枝便是,用不著費時失事找醫院「醫治」。鍵盤和觸屏已取代了筆,成為現在的主要書寫工具,墨水筆過往的輝煌歴史已逐漸被淡忘。
30年代,可說是墨水筆的輝煌歲月。 當年墨水筆尚未平民化,售價相當昂貴,一枝普通墨水筆的售價,動輒是一般文職白領的一月工資。30年代比較像樣的Parker墨水筆,大約是8元一枝。故此,擁有墨水筆,可說是身份象徵。在今天,每逢朋友聚會,多數互相窺探彼此的手機品牌和型號,惟於30年代,當時的潮流是互相看看對方衫袋中,掛著的是甚麼牌子的墨水筆呢!不過,這情況只限於白領人士,一般勞苦大眾是不會用墨水筆的,實際上也用不起。戰前香港,讀書識字的人不多,墨水筆的功用除了書寫外,還可以代表身份。口袋中掛著墨水筆,可以表示自己是受過教育的斯文人,地位自然高人一等了。
30年代,時人較少穿著恤衫西褲,多穿長衫。由於長衫沒有口袋,文人雅士需要將墨水筆的筆夾掛在右衽,筆夾朝外,筆身入內。這種「中西合壁」的配搭方式,看似格格不入,惟於當時而言,或許已是時髦的打扮了。
這麼昂貴的用品,如果損壞了怎麼辦?當然是修理!這間香港墨水筆醫院就應運而生了。據宣傳單張所載,這醫院一開就是兩間,看來生意不錯!總院在皇后大道中華人行7樓,相信已是第2代的華人行,因為第1代的華人行只有3層高;分院在彌敦道548號兒童書局,不知這間兒童書局與《兒童樂園》有沒有關係呢?
宣傳單張的背面,則用中英文對照,介紹墨水筆醫院的服務。想不到區區一枝墨水筆,就有這麼多的花樣!內文有兩點值得留意:第一是中文介紹所用句子相當文雅,可能是針對文人。或者是當時一般的中文用句,都是這麼文雅;第二是英文介紹句子明顯是照中文翻譯,不過是俗稱所謂硬譯!但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不簡單了。
作者:John F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