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園山道一號

銅鑼灣希慎廣場的所在地,原是一座大山,其涵蓋範圍包括邊寧頓街、禮頓道、軒尼詩道及渣甸坊,經過大概五十年的移山工程後,終於變成一片廣闊的地皮,其中一條街道名為利園山道,位於利園山的西側,不僅見證了銅鑼灣發展的同時,亦驗證了教科書所標榜的移山填海真的存在密切的關係。

約五十年代中期.軒尼詩道東望,右方尚見餘下的利園山石壁,左方唐樓原為渣甸倉,七十年代末期逐步改建為商業用途。

這座山原稱東角山,開埠之初由渣甸洋行連同東角大段地皮一併購入,二十年代,東角山地皮首先屆滿,地權輾轉由蘇格蘭商人擁有,華人利希慎以當時鉅資三百八十多萬元購入東角山,自此山名改稱利園山。傳說有謂利希慎擬用利園山種植鴉片,然而根據當時地產市道逐漸勃興,更可信的是購入地段發展住宅圖利。數十年過去,希慎興業以利園山地皮發展商廈,獲得可觀的利潤,可見這種估計亦有道理。

約三十年代.利園山上的利園酒家。
利希慎及其子利銘澤

戰前,利氏家族先將南面的山頭夷平,北面的山頭即保留作為利園遊樂場,無論煙花、粵劇、講經會及名流晚宴,色色俱備。利希慎曾在該處宴請港督金文泰、前清大儒賴際熙及香港爵紳等,成為雅聚之所。

戰後,移山工程繼續進行,目的將軒尼詩道以南的山頭全部夷平。在移山的過程中,曾有嶺英書院在該處設校,亦因發現片場有道具觀音而吸引善信膜拜。在二戰前後的移山工程中,政府原本選用利氏家族的山泥,作為填平北角海濱的材料,可是,由於當局食言,其後山泥成為填平南區及柴灣的用料。

 

直至七十年代末期,利園山全部夷平,期間亦發現不少古董及珍貴寶石,分別由利氏後人及政府博物館所收藏,而面向軒尼詩道的利園山,用作興建已經拆卸的興利中心。

時至今日,極大多數香港人走過希慎廣場,十中八九,也忘記了此地原有一座大山頭了。

 

二十世紀初期.東角山上的渣甸大班宿舍。
約五十年代.利園山道。利園山道原稱利園街,圖左可見利園山仍未夷平。
七十年代末期.軒尼詩道西望,左方為興利中心地盤,其時利園山已經夷平。

0 thoughts on “利園山道一號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