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姊妹道的命名及地理位置
開埠初期,七姊妹屬於海旁地段。根據前人所述,七姊妹之稱,原於當地海灘的七塊礁石,後來民間附會地理特徵,虛構七位女子,共誓自梳不嫁,不料其中一人受到家人壓力被迫成婚,堅決不從,有意輕生。其他六位姊妹亦痛感身世坎坷,故七人決意共赴黃泉。由於不見屍首,只見礁石七塊,該處遂名「七姊妹」。
綜觀七姊妹一帶的填海工程,基本由西向東進行。而今日七姊妹道的範圍,原是昔日七姊妹全區所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由於開闢道路,七姊妹礁石所在被填,今日找不到石塊痕跡。
二、三十年代: 七姊妹泳灘盛極一時
一九三零年,七姊妹開始進行填海。然而,工程的進展並不順利,糖水道以東填海項目,歷時二十二年,才告終結。究竟有甚麼力量阻礙工事進行?原來與游泳熱潮有密切關係。
一九三三年,對於七姊妹泳灘來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當年,年僅十五歲、經常於七姊妹習泳的香港女飛魚楊秀瓊打破全國運動會四項紀錄。正當七姊妹泳灘備受華人注目之際,政府卻公佈翌年收回泳場,用以填平泳灘,廣設貨倉,開拓道路的消息!
當時,八大游泳場公推南華會張寶樹、華人會黃錦英、銀行會盧寶賢等人為代表,祈求政府收回成命。張寶樹等人決議透過「聯稟」表示不滿。所謂「聯稟」,便是今日的收集簽名,聚眾聯署,增加聲勢。此舉雖令政府暫緩填海,而七姊妹泳棚最終於日軍進攻香港期間,全部毀於炮火。
重光之後,由於泳棚被毀,再沒有人反對填海,故政府遂得再度開始工程,填海直至一九五二年結束。
抗戰前後:新填地的北角難民及集中營
早於一九三零年,政府已經開始於七姊妹進行填海,這幅新填地雖無地標,卻隨著日本侵華而出現了具有時代符號的建築物。
一九三八年,大量國民黨軍隊率家眷南下,人數逾萬,鑒於南下人數極多,香港中外善長自組「緊急難民救濟會」,覓地興建營舍,收容難民,並供給衣食,務使黎民不飢不寒。
一九四一年,日軍佔領香港後,急需囚禁大量敵軍。北角難民營立即改成集中營,主要囚禁加拿大軍人。日軍為紀念陣亡將士,決定於寶雲山山頂興建忠靈塔,大量戰俘因建塔勞役至死。
香港重光後,難民營恢復原有用途,由社會福利處負責,安置本地災民。根據一九六六年資料,北角難民營設木屋十間,安置人數超過一千人。
四十年代中期:麗池舉辦香港小姐選舉
根據約一九四零年由日本皇軍繪製的香港地圖,麗池一帶,尚未填海;而參照一九四五年的香港鳥瞰圖,麗池一帶,已經填海,由此推敲英皇道海岸線稍稍突出的小塊土地,是來自四十年代的填海工程,而究竟由港府還是日佔政府所填,即有待考證。一九三九至四零;四七至五二年,政府於北角進行填海,東至麗池為止。直至一九五二年,麗池以西的沿岸地帶才成為一條直線。
重光之後,浙江寧波人李裁法出任麗池總經理,上任後,為了令這個偏遠之地吸引貴客光臨,特意開辦香港小姐選舉。不少人以為第一屆香港小姐選舉由無線電視於七十年代首辦,其實早於一九四六年,李裁法已經將上海選美的做法引入香港,引起輿論熱潮。當年選舉,由李蘭勝出,這位出爐港姐,相信大家也很熟悉,看過以下廣告便會知曉了。
五十年代初期:麗池夜總會走向衰落
一九五二年五月三十日,李裁法再辦香港小姐選舉,最後由但茱迪奪得冠軍。但茱迪其後代表香港出選第一屆環球小姐,再奪得殿軍,更參演由尤伯連納領銜的《國王與我》飾演嬪妃,算是為港爭光!
然而,由於李裁法涉嫌招收黑社會會員,被勒令離港,麗池亦隨之走向衰落,未幾改建成今日麗池大廈。
五十年代後期:建於新填地的公屋樓王
一九五七年落成的北角邨又稱「渣華街廉價屋」,被譽為「亞洲最壯觀建築計劃」,無論在設計及用料,皆特別講究,造價亦較其他屋邨略高,導致當年曾有三分一中籤者嫌貴不願入伙。然而,這個面臨海景,環境優美,有「富貴廉租屋」之稱的北角邨,長期位居港島區的公屋樓王,可惜該邨於二零零二年拆卸重建,其風景人情只能從相片追憶,能不惘然?
綜合北角七姊妹多年填海發展,得出簡圖如下:
製作團隊
製圖、美工:Stephen Cheung
資料搜集:Nicky Wong, Fung Wing Chi, Vivian Ngo, Jacky Yu
攝影、撰稿:Jacky Yu
Your comment is awaiting moderation.
I’m curious to find out what blog platform you have been using?
I’m having some minor security issues with my latest site and I’d like to find something more secure.
Do you have any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