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古物古蹟辦事處宣佈灣仔軒尼詩道同德大押維持三級歷史建築評級,其理據是該建築是三十年代的普遍建築,故評級不作改動。建築物的價值,除了論其內外特色外,它與社區的關係,及其歷史意義,也應算計在內,以下有幾點見解,求大家指正。
海旁東的第一代樓宇
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九年,由於大量中國難民南遷,缺乏樓房,故政府移山填海,海岸線由莊士敦道北移至告士打道,開闢軒鯉詩道(今稱軒尼詩道)、告羅士打道(告士打道)等街道。當時,舊式樓宇皆以木與磚建築,遇有火警,即全幢焚燬,而海旁東屋宇由石屎建造,象徵新式建築的出現,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
典當大王的救市行動
一九三四年,李右泉購入同德押。一九三一年,日本侵佔中國東三省,此後大批難民陸續南下香港避難。難民身無分文,惟有典當財物,而其時當舖,大多「有入冇出」,故不少當舖慘淡經營,一九三五年,全港只剩約六十間當舖,而李右泉於當時購入全港八成當舖經營,於今日的眼光而言,可能以為是歛財之舉,但於當時來說,可算是救市行動。
灣仔的獨特地標
自一八四一年開埠,該區的每一次填海,象徵著發展陷入飽和,需要再度拓地擴張。每次的填海,都留下重要地標。例如皇后大道東的望海觀音廟,見證該處原是臨海神廟;莊士敦道的和昌大押,二十年代前仍是臨海樓宇,其木與磚的建築,屬於今日罕見的舊式建構。海旁東填海後,只有灣仔警署屬於評級建築,然而論美感及歷史價值,同德押實在不俗,為何只求興建一幢二十多層高的商廈,犧牲僅有的城市記憶呢?
傳說於三十年代,海旁東第一代樓宇建成後,大量日本人入住,開設商舖,實為間諜。日本佔領香港後,此等日本人又回復軍人身份。同德押成功逃過戰前淡市、日佔時期的考驗,今日竟然命喪地產重建之手,不禁令人握腕深歎,願有識者能爭取最後機會,為香港人奪回屬於自己的歷史古蹟。
Your comment is awaiting moderation.
Currently it appears like Movable Type is the best blogging platform available right now.
(from what I’ve read) Is that what you’re using on your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