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1915年香港大學中文教授賴際熙,倡議保育有千年歴史的「宋行宮故址」(即今日宋王臺花園的前身)。1916年,工程大致完成,並定名為「宋臺舊址」。賴際熙與陳步墀等一班舊式文人,據說還有時任輔政司、後來的港督金文泰一同登山遊覧,並在山頂宋王臺大石旁飲酒賦詩,欣賞汲水門的落日餘暉。但是經過一百年的歲月洗禮,除了今日放置於宋王臺花園內的殘石,當年「宋臺舊址」的一切已經蕩然無存。幸好還有一冊《宋臺集》把當年的文采風流記錄下來。現在嘗試從這書中,尋找昔日文人的足跡,重塑當年「宋臺舊址」的風貌。
昔日的聖山,位於今日宋皇台道和譚公道、北帝街東北面一帶。東面臨海,其餘三面都是稻田和池塘,人跡罕至。每逢登山日,一眾文人雅士先行聚集於陳步墀的別業「暢龢室」。據陳步墀解釋,暢龢二字出自《蘭亭集序》 : 「……是日也,天朗氣清,蕙風和暢……」另外,「和」與「龢」同義 (「暢龢室」大約位於九龍寨城南面,即今日太子道一帶)從「暢龢室」南行不遠就看到一個指示牌,寫著「宋行宮故址」。指示遊人到達聖山的路徑。再穿過一條小橋,下有河流,前行不遠,就到達聖山入口的石牌坊。上面橫着一個石匾,刻有「宋臺舊址」四個字。兩邊鎸有石聯,乃出自明末遺民陳獨漉的詩句 :「一聲望帝啼荒殿,百戰山河見落暉。」
穿過石牌坊後,就正式進入「宋臺舊址」範圍,跟着是拾級而上的山路。在今天,相信登山人士可以一氣呵成登上頂峰。但在當年,文人們一般都是四體不勤,甚至有吸食鴉片煙的習慣,難免中氣不足,行至半途,便要休息片刻。因此,聖山登峰半路建有涼亭,供遊人休息,待一眾登山人士到達頂峰,極目四望,一覧維港風貌。(當年啟德機場尚未興建) 東望鯉魚門,西望汲水門,水深港闊,加以孤帆落日,的確是詩情畫意。
《丙辰(1916年)春日待家子礪師登宋王臺懷古》
九州南盡一臺存,日落蒼茫巨石蹲。天水有家淪澤國,中原無地定乾坤。
侯王廟裏碑留蹟,公主墳前金鑄魂。我侍南豐來弔古,瓣香初上鯉魚門。
作者:John F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