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簡史.最終回

中英聯合聲明在鄧小平和戴卓爾夫人見證下正式簽署。

鍾士元的「海瑞罷官」

自戴卓爾夫人訪京後,當時中英兩國未有正式向外公佈內容。只是共同擬定一份聯合公報,擇日再談,以便向世人交代。接着戴卓爾夫人訪港,只向港人交待「中英兩國共同維持香港繁榮,透過外交商談香港前途」。當時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鍾士元對於談判保密非常不滿,並赴倫敦上演一幕《海瑞罷官》,後來英國極力挽留,鍾士元才回心轉意。不過此事就引起兩局議員注意,催促英國向港人交待清楚香港前途談判內容,當時英國的回應是:「如果要維持香港人信心,談判過程必須保密」。兩局議員則回應,「如果港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又如何可以保持信心」?結果英國同意在與中國簽暑協議前,先徵詢行政局的認可,但這「認可權」 Endorsement Rights只是一種咨詢,並非決策權,對於中英談判,港人還是有心無力。

上演一幕《海瑞罷官》的鍾士元

香港才俊力挽狂瀾

隨着戴卓爾夫人訪京,中英兩國正式展開香港前途談判。眼見香港前途談判不能完全依靠英國,香港社會各界賢達才俊開始陸續組團北上活動,謀求出路。但是這些賢達才俊普遍對中國存在隔膜,不了解中共這些老革命的心思,時常錯估形勢,弄巧反拙。他們大多抱着一個共通點「恐共」,這種「恐共心理」常招至內地官員不滿,當時總理趙紫陽就反問他們「你們怕甚麼」?結果香港股市翌日應聲大跌。同樣,當時香港政界人物,一樣普遍對中國存在隔膜。後來以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身份帶領北訪的鍾士元,上京向鄧小平陳述,「如果中國堅持收回香港主權,會引發香港信心危機」。鄧小平大為不悅,說他們不能代表香港同胞,他們只是英國的「孤臣孽子」。鍾士元弄得灰頭土臉後,兩局議員發覺,其實中英兩國都靠不住。就將矛頭轉回香港,向港督發難。當時最轟動的是「羅保動議」。這動議打開了中英兩國談判保密的缺口,令香港人在前途談判上更有發言權。「羅保動議」總結了兩點意見: 「 (一)設法發動香港人發表對中英協議的意見。(二)設法令英國和中國政府談判中英協議時,能得悉香港人的意見」。可惜「羅保動議」已經無力挽回狂瀾,英國於第7回合談判開始,已經舉手投降。

總理趙紫陽問訪京人士「你們怕甚麼」?香港股市翌日應聲大跌。

被鄧小平評為「孤臣孽子」的鍾士元(最前) 和提出「羅保動議」的羅保(最右)

22輪香港前途談判 1984

中英香港前途談判共舉行了22輪。其中第5輪可說是轉捩點。頭3輪談判,英方態度強硬,可是中方態度更強硬。港滙指數江河日下 (當時未有與美元掛鈎的聯系滙律) 。在第3輪談判英方終於露出底牌,要求以「主權」換取「治權」,從而間接延續英國政府在香港的管治,中方斷言拒絕。中方更在第4輪談判定出最後談判期限。消息傳出,港滙崩潰,下跌至1美元對9.55港元,比先前下跌近 40% 。金價暴升至4,750元當時的歴史高位。英國眼見中方玉石俱焚的態度,可以預見談判未完,香港已經「玩完」。於是在第5、6兩輪談判,英方一改過去的強硬態度。第6輪談判結束後,英國代表達成一致結論,「中國對香港主權和治權的強硬態度是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磚牆」。由第7輪談判開始,英方舉手投降。往後的談判只是如何落實聯合聲明細節和盡力為港人爭取更大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2輪談判後,鄧小平首次保證香港在1997年後保持現有制度50年不變。

中英香港前途談判

大團圓結局

在22輪的香港前途談判中,絕大部份談判內容保密。每次會後,中英兩國都會發表聯合新聞公佈,每次公佈只是千篇一律,「有益」及「有建設性」並「取得進展」,港人早已耳熟能詳。整個香港前途談判,港人幾乎都被蒙在鼓裡,直至1984年9月26日中英聯合聲明草簽,才知悉大局已定。1984年12月19日歷史性的一刻,中英聯合聲明在鄧小平和戴卓爾夫人見證下正式簽署。跟著是鄧小平的個人表演時候。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和「保持香港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構思。當時還有很多有關香港的金句「馬照跑」、「舞照跳」和「不論黑猫白猫,只要捉老鼠就是好猫」等金句。這些金句,時至今天還被不少人引用。在整個談判過程,出現過很多走馬燈式的人物,這些人物都只是一羣歴史過客,我們談與不談,亦無關宏旨了。

作者感言

香港人過去曾被評為政治冷感動物,對於政治問題莫不關心。隨着香港前途問題逐步逼近,香港本土意識開始萌芽。以作者記憶,早 於1981年香港樂壇曾有過一張「首次」全以香港為題的黑膠碟《香港城市組曲》。 內中名曲有《昨夜的渡輪上》、《 迷失的烏托邦》等。 後來亦有不少歌手翻唱。可能因為當時歌曲質素參差, 這黑膠碟未能引起樂壇氣候。不過歌曲中所寄托的感慨和失落, 就足以見證香港「本土意識」萌芽。

聯合聲名簽署後,香港政府 大力宣傳公民教育和改革議會政制,逐步加入民主成份,一改過往兩局議員是「象皮圖章」的印像。殖民地末代港督彭定康大力推行代議政制,培植了一班香港民主政治人物。 大陸曾批評彭定康此舉是開政治快車,必定「車毁人亡」,更評彭定康是「千古罪人」。 但亦有不少人認為彭定康是香港民主發展的創制者。 究竟末代港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還是「千古名君」? 就由香港人自己決定了。

作者:John Fisher

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簡史.二 (1979-1982)

港督麥理浩首次訪華,與鄧小平握手。  

「你方唱罷我登場」

說起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的過程,真是千條萬緒,不知從何說起。

自 1979年3月24日港督麥理浩首次訪華起,至1984年9月26日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前後5年間,除卻81年4月3日英外相卡靈頓訪華和82年9月22日「重頭戲」英相戴卓爾夫人訪京外,其間中英兩國又舉行了22回合的香港前途談判。其中還未包括香港社會政商界的知名人士,各自組團訪京交換意見。這段時期的香港真是非常熱閙,一眾政治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一般香港市民卻只能眼巴巴,空著急!當時《信報》專欄作家司馬義就有這樣的感慨:  「五百萬港人僅是一羣歴史過客,不過我們目睹過程中不少片斷,有擲筆三嘆之愚忠、有隨風擺動的牆頭草、有顢頇無能的大人物、也有不管天翻地覆的小市民 … 」 。 這段文字放諸於今日還是非常應景!

港人美麗的誤會

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京後,只為港人帶回鄧小平一句話 : 「香港的投資者可以放心」!1981年英外相卡靈頓再訪京,還是同一句老話 : 「鄧小平一再强調,香港的投資者可以放心」!嚴格來說這只是鄧小平的一句官式話,沒有多大用處,卻令當時很多港人產生「美麗的誤會」,他們都以為英國與中國的香港前途談判「萬事好商量」。後來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後,英國報章 Sunday Times 爆出一篇報道說,早在港督麥理浩訪京時,鄧小平早已清楚表明中國要將整個香港收回。當時麥理浩只向英國匯報,並無告知香港行政局議員,就算是有,因為保密法,行政局議員也不能向香港市民透露。當時的行政局議員鍾士元、簡悅強究竟是「早知」還是「不知」,至今還是懸案。但是英國於1981年通過新國籍法,將持有英國BNO的港人變為「二等公民」,則明顯是部署日後談判失敗而關上移民大閘。

香港政商界的「蜜桃理論」付諸東流

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82年訪華前,香港輿論界普遍對談判樂觀。有不少政商名人向英國政府獻謀策劃,當時有所謂「蜜桃理論」。意思是香港為中國提供大量外滙收入,佔當年中國總收入百份之40,經濟至上!中國又怎會扼殺香港這隻會生金蛋的鵝呢?但是人的意志未必能逆轉歷史洪流,事實證明只是當時港人一廂情願的想法。尤其當時的香港議員對中國存在隔膜,不了解民族大義、國家面子在老一輩共產黨人心中所佔的地位。鄧小平不是多次說過絕不做第二個李鴻章嗎?故此,英國早已定下談判計策的底牌,以「主權換治權」,希望能扭轉乾坤,結果還是對中共的立場估計錯誤。

鐵娘子會鐵矮子

1982年9月22日英相戴卓爾夫人訪京。英方到京後隨即舉行記者會,表明英國對香港負有責任,堅持南京條約有效。戴卓爾夫人的「條約有效論」觸怒了痛恨這些不平等條約的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事後向下屬破口大駡戴卓爾夫人為「臭婆娘」。在這樣氣紛下的談判,雙方劍拔弩張,各持己見。英方的立場是:「(一)條約有效、(二)香港維持現狀、(三) 英國對香港負有責任。戴卓爾夫人還表示,如果有國家單方面廢除已簽的條約,問題十分嚴重。因這國家同樣會不履行其他條約」。鄧小平斬釘截鐵的回應,「香港目前的地位是歷史上不平等條約遺留下來的,中國從不承認這些條約。目前中英雙方談判,就是要解決這問題,如果中英雙方不能達成協議,中國將單方面公佈解決方案」。談判期間雙方針鋒相對,最後不歡而散,戴卓爾夫人步出人民大會堂時當眾摔了一跤。據當時內幕消息說,戴卓爾夫人除了在人民大會堂外摔了一跤,後來再會見鄧小平時還摔了一跤,不過鮮為人知。戴卓爾夫人連摔兩跤,是否因為被鄧小平銳氣衝撞,怒火攻心,有點心不在焉呢?

英相戴卓爾夫人訪京與鄧小平會面

戴卓爾夫人步出人民大會堂時當眾摔了一跤

作者:John Fisher

大亞灣興建核電廠事件

民眾集會現場

1986年大亞灣興建核電廠,香港市民群起反對,各界成立了「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共有116個團體參加,當中不少是勞工團體,如公務員工會聯合會、測量員工會、基督敎工業委員會、勞工居民協會等,工運領導黃偉雄是領導人之一,馮智活牧師和夏文浩都是發言人,運動進行了大半年,傳媒不停報導需要資料日多,聯席會議提供的資料需時較長,未能滿足新聞界的要求,記者便直接找發言人取料,兩名發言人忙於應付,聯席會議認為如果兩人的談話不對口徑,將會對運動有壞的影響,最後協商兩人分工,馮智活是「中文發言人」,夏文浩是「英文發言人」。

「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於7月13日發動全港市民簽名,反對興建核電廠,收集了104萬個巿民簽名,透過新華社安排由聯席會議的代表送往北京。後來北京邀聯席會議派代表北上,到北京聽專家介紹核電安全問題。黃偉雄和馮智活是代表之一。北京安排有關專家以廣東話介紹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秦山核電廠,專家能夠滿足黃偉雄等的提問,聯席會議滿意回港。

圖片由黃偉雄提供

圖片說明:

大亞灣核電

右二為劉千石。左一為張文光、夏文浩、司徒華等敎協領導人。

大亞灣核電 (2)

右一為張文光、劉千石、楊森、黃偉雄、夏文浩等。

大亞灣核電 (3)

民眾大會主席台。

大亞灣核電 (4)

穿白恤衫持額的是英年早逝的屯門區議員吳明欽。

大亞灣核電 (5)

主席台上正中的是馮智活牧師。

大亞灣核電 (6)

主席台上站立發言的是張文光。

作者:梁寶龍

催淚彈使用的歷史統計

六七暴動期間,暴民用石塊或玻璃瓶攻擊警察

二○一四年九月廿八日,香港警察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驅散金鐘及灣仔一帶的參加集會的市民。八十七枚催淚彈有沒有過量呢?是一種「適當武力」嗎?以下摘取六七左派暴動、八四的士暴動及○五韓農示威的統計,供大家參考。

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二日,六七暴動期間,新蒲崗集結三、四百人,其中大部份是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他們向警察投擲石塊、玻璃瓶,不少工廠見狀,紛紛關門,市民則瞬即逃離,以避不虞。鑒於暴動蔓延至東頭村,東頭徙置區更集結五千名群眾,警方則於彩虹道施放催淚彈六發,驅散群眾

一九六七年五月廿一日,二、三百名胸口佩上毛澤東徽章的市民包圍南九龍裁判署,稍後又前往尖沙咀警署,向警員投擲石塊及玻璃瓶,截至當日早上十一時三十分,警方共施放廿二枚催淚彈。

一九六七年十月三十日,左派暴動策動二、三十名暴民於文錦渡邊境集結,並向鐵絲網投擲石塊。其中一名暴民,更加越過文錦渡橋,意欲進入香港境內,而英界保安人員向暴民施放催淚彈一枚,將他們趕返中國。

1967年10月30日《大公報》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左派暴徒再次策動百餘人集結於干諾道中嘉華銀行,不僅在街道懸掛標語及派發傳單,並在該處放置五枚真炸彈,又於摩利臣街放置四枚真彈,復於上環大笪地附近放置六枚真彈。警方見狀,先後施放十枚催淚彈將暴徒驅散。

1967年11月14日《香港工商日報》

一九八四年一月初,政府大幅增加首次的士登記稅及牌費,暴徒乘隙製造騷亂。一月十三日晚上,大量暴徒在油麻地及旺角流竄,四處放火、推翻車輛、投擲石塊及玻璃瓶攻擊警察。又撬毀金行鐵閘,搜掠一空。除此以外,更曾經撞擊匯豐銀行,並拆毀提款機。期間,警方曾施放多枚催淚彈鎮壓暴徒,確實數量不詳。

1984年1月14日《大公報》

二○○五年香港舉辦世貿會議,約八百名韓國農民在灣仔北與香港警察對峙,韓農手持長棍,奪走警方架設的鐵馬,並將鐵馬重新組裝,再攻擊香港警察。韓農的武力,警方施以三十多枚的催淚彈予以鎮壓,而當日香港市民衝擊政總防線為數不過一、二百人,而香港警察施放催淚彈亦不止於衝擊政總的一群。

2005年12月《文匯報》

綜合以上資料,參與的暴徒手執兇器,例如投擲石塊、玻璃瓶等物品,攻擊警察。對比雨傘運動,香港市民並無襲擊他人,面對著武備精良,手持胡椒噴霧及催淚彈槍的香港警察,市民手執的雨傘,僅作自衛用途。筆者認為,無論中外,香港市民表達訴求的方式,是最克制、最和平、最善良,警方使用的武力,究竟有沒有過多,就由讀者們自行判斷吧!

皇后像廣場沒銅像

今日維園女皇像

或許皇后像廣場對香港市民而言,它只是星期日供外傭聚會之所,而可能忽略了重要的一點。皇后像廣場,根本改錯名;另外,這裡今日竟沒有了皇后像!另為什麼呢?

一八九六年,為了慶祝維多利亞女皇登基六十周年,香港政府特意於中環海濱豎立了重達三噸的銅像,並安排於一座拱頂亭內,作為遙賀生辰的禮物。皇后像的位置,設於今日遮打道及獲多利街交界,是政府剛剛透過填海新得的土地。,而這個像明顯為慶賀女皇而設,故皇后像廣場的「皇后」兩字,根本是一個錯誤,其實應該稱「女皇像廣場」才是正確。這個美麗的誤會,相沿至今,幾乎無人考究箇中原因了。

二十年代.皇后像廣場

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當時日本佔領香港總督磯谷廉介,善用皇后像的象徵地位,首先將女皇移送日本,預備熔掉製造武器;其次將《香港佔領地總督告諭》刻在石上,置於拱頂亭上,內文提及英國乃「人類公敵」,又自詡侵華戰爭實屬「聖戰」,勉勵港人應該「共同協力」,完成「大東亞戰爭」,其語調之霸道,後世恐難與之爭一日長短。

日軍佔領香港後,將佔領香港告諭鑲嵌於拱亭之上

香港重光後,港人蒙受三年零八個月之痛苦,勞役平民,蹂躪婦女,拆散家庭,無人不懷怨恨。故日軍撤離之後,士卒將領或被逮捕,港人無從發洩,遂爭取破拱頂亭上的日本佔領告諭。根據當時所記,由於亭座損毀嚴重,其後遂將亭座移走,五十年代初期,更短暫成為停車場。

五十年代.皇后像還在日本,拱亭中空,屬於罕見照片。

港英政府經過多番交涉,最終於一九五五年迫使日本歸還女皇像,由於中環原址不再適合重置皇后像,鑒於銅鑼灣填海工程剛好完竣,決定利用新填地興建公園,港府決定將女皇像重置於該處,故該公園稱「維多利亞公園」。同期,中環皇后像廣場,則加建噴水池,並置涼亭並種植林木,一九五九年又興建行人隧道,連接一九六二年落成的第二代香港大會堂。踏入八十年代,菲律賓女傭人數漸多,皇后像廣場風格丕變,市民亦不知皇后像已經遷至維多利亞公園了。

作者:余震宇

香港第一間茶餐廳:漁利泰(下)

一九五九年開業的漁利泰茶餐廳,位於香港仔東勝道二十六號。經營了二十多年後,於一九八八年結業。其後又於一九九六年重開,經營燒臘快餐,最終於二零零七年底結業。一個焗飯,六十年代初還是賣一元八角,至八十年代中期已漲價十倍,故事提供者安哥(冼培安先生)昨天介紹了茶餐廳領牌經過、生意情況,今日又繼續分享一些昔日茶餐廳的點滴,期望各位喜歡。

冼培安先生

茶餐廳的趣事

六十年代,香港仔漁民「相睇」,苦於酒樓花費昂貴,又感漁船略為寒酸,故取其中庸,於茶餐廳「相睇」!茶餐廳的生意,約六成是漁民,雖然多人光顧,兼有長輩在側,惟涉及終身大事,也不能計較太多。拍埋兩張檯、四張櫈,便直接談論終身大事。所以,茶餐廳譜出多段美滿良緣。

伙計的記憶力

當時,茶餐廳共有三十張檯,樓下十張,上面二十張。當時的企堂,記憶力極強,每位員工負責十張檯,落單毋須亦沒有過底紙,顧客埋單之際,企堂便立刻呼喚記憶,向收銀喊出應繳總數,顧客從容付費,然後離開。現在個別冰室或茶餐廳仍然可以觀察盛器,計出總數。然而,當時的企堂,連多奶少奶走奶、多糖少糖走糖、多啡少啡等要求,必可牢記在心,實在驚為天人。

「漁利泰茶餐廳」六個招牌大字,其字體是一個年代的記號

靚鴛鴦的秘訣

「茶多啡少,啡靚茶靚。」所謂「茶多啡少」,應是七三比例。奶茶方面,如要香滑,必須在不加糖之下,不覺苦澀,並留餘香,才屬佳品。至於茶底的調製,通常會混合兩至三種茶葉,包括錫蘭紅茶、立頓茶葉(惟須注意份量,多溝會苦澀)。若想再滑一點,可再溝車仔紅茶。一位好的沖茶師傅,在於箇中的調配技巧。現在的茶不夠滑,除了調配技巧外,或許是水不夠熱的緣故。昔日茶餐廳用茶鎮保暖,今日用電爐,已可解決部份問題。現在的茶有時候不夠熱,味道已減半了。現今也有一些餐廳翻煲紅茶,當然茶味也會差了。那時候,原來「走糖」與「免糖」是兩回事,前者不加糖,只加煉奶;後者不加任何甜味,等同齋啡。

一連兩日的文章,雖然只是片段分享,惟獲得網民擊節讚賞,網主謹代安哥感謝大家。

冼培安口述,網主筆錄

香港第一間茶餐廳:漁利泰

冼培安先生(左)在漁利泰茶餐廳門外

由「冰室」至「茶餐廳」

一九六零年代的冰室,相對於高級餐室而言,冰室是走大眾化路線的食店。所謂「冰室」,便是以飲冰為主,既沒有餅食可賣,也只有少量飯類提供。既然打正旗號賣冰飲,當然就沒有海鮮吃了,食品種類自然也少得可憐。

當年,衛生局主動聯絡冼先生的父親,當局新設一種叫「茶餐廳」的牌照,容許該類食品售賣多種食物,超出了冰室提供有限食物種類的框架,於是冼父便申領了香港第一個茶餐廳牌照。又獨具慧眼,購置了一個界乎於兩間戲院之間的舖位,每當散場之後,便有大批顧客前來消費,保證一定收益,實在是明智之舉。

茶餐廳的生意

那時候,茶餐廳主要是街坊生意,附近居民喜歡在這裡看報紙,若是熟客,每次造訪,必佔據同一位置。由於顧客多來自街頭巷尾,故喜歡與員工談天說地,關係融洽,遠勝今時。鑒於戲院晚上九點及十一點都會散場,茶餐廳經營至午夜十二時,漁民喜歡於茶餐廳購買一至兩碟宵夜,然後落船。而中午十一時則是午市,下午三點三則有大量三行工人光顧,忌廉溝鮮奶是特別受歡迎的飲品,因其味道甜美,一日可賣出百多支鮮奶。

飲品方面,當年茶餐廳的奶茶,四毫一杯;而大排檔及冰室,則賣三毫。食物方面,今日茶餐廳所賣的常餐,當年已有,包括奄列、班戟及飲品,而全餐則極豐富,包括頭盤、湯、扒、飯及甜品。那年茶餐廳物價也不便宜,豬扒飯賣一元八角,兼送奶茶(六十年代價錢),而當時普通文員的工資卻只有幾十元,可謂高檔消費。

一九八七年漁利泰茶餐廳室內一景。焗豬扒飯由六十年代的$1.8漲價至$11.8,足有十倍!

裝修

當時茶餐廳的陳設,與今日不同。餐廳沒有講究的裝潢,卻有鐵板屈花,另置屏風,別有風致。另外,裝修以木板為主,其後再轉用防火膠板。最早期,餐桌皆用鐵製,上鋪膠板,圍邊以柚木包裝,這種裝潢,一直沿用至八十年代末期。

冼培安口述,網主筆錄

「香港墨水筆醫院」,你聽過未?

一份30年代的香港墨水筆醫院宣傳單張。若從今天的角度看,內容似乎有點誇張。在今時今日,書寫的機會也日漸稀少了。莫說是墨水筆,或是原子筆,筆壞了,換過一枝便是,用不著費時失事找醫院「醫治」。鍵盤和觸屏已取代了筆,成為現在的主要書寫工具,墨水筆過往的輝煌歴史已逐漸被淡忘。

30年代,可說是墨水筆的輝煌歲月。 當年墨水筆尚未平民化,售價相當昂貴,一枝普通墨水筆的售價,動輒是一般文職白領的一月工資。30年代比較像樣的Parker墨水筆,大約是8元一枝。故此,擁有墨水筆,可說是身份象徵。在今天,每逢朋友聚會,多數互相窺探彼此的手機品牌和型號,惟於30年代,當時的潮流是互相看看對方衫袋中,掛著的是甚麼牌子的墨水筆呢!不過,這情況只限於白領人士,一般勞苦大眾是不會用墨水筆的,實際上也用不起。戰前香港,讀書識字的人不多,墨水筆的功用除了書寫外,還可以代表身份。口袋中掛著墨水筆,可以表示自己是受過教育的斯文人,地位自然高人一等了。

30年代,時人較少穿著恤衫西褲,多穿長衫。由於長衫沒有口袋,文人雅士需要將墨水筆的筆夾掛在右衽,筆夾朝外,筆身入內。這種「中西合壁」的配搭方式,看似格格不入,惟於當時而言,或許已是時髦的打扮了。

長衫右幅,稱右衽,墨水筆夾便掛在其上。

這麼昂貴的用品,如果損壞了怎麼辦?當然是修理!這間香港墨水筆醫院就應運而生了。據宣傳單張所載,這醫院一開就是兩間,看來生意不錯!總院在皇后大道中華人行7樓,相信已是第2代的華人行,因為第1代的華人行只有3層高;分院在彌敦道548號兒童書局,不知這間兒童書局與《兒童樂園》有沒有關係呢?

宣傳單張除了介紹醫院位置外,同時刊登了牛津墨水的廣告,這品牌現在已沒有多少人認識,但在30年代,它是與 Parker 齊名的墨水公司。

宣傳單張的背面,則用中英文對照,介紹墨水筆醫院的服務。想不到區區一枝墨水筆,就有這麼多的花樣!內文有兩點值得留意:第一是中文介紹所用句子相當文雅,可能是針對文人。或者是當時一般的中文用句,都是這麼文雅;第二是英文介紹句子明顯是照中文翻譯,不過是俗稱所謂硬譯!但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不簡單了。

作者:John Fisher

6月4日.百萬港人再度怒吼.黑色靜坐環市遊行

多達百萬名熱血市民、身穿素服出席由全港市民支持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發起的「黑色靜坐」,聲援被解放軍鎮壓、殘殺手無寸鐵的愛國學生。支聯會呼籲全港市民在星期三罷市罷工罷課,透過行動表達不滿。「黑色靜坐」後,大會舉行環市遊行,歷六小時結束,參加黑色靜坐及遊行市民超過百萬人。

由支聯會舉辦的「黑色靜坐」於下午二時開始假跑馬地馬場舉行,多達三十萬市民參加,由於入場人數眾多,集會延遲一小時才可以開始。

在半小時的集會中,先後有教育界、勞工界、演藝界等人士發言,一致聲討李鵬透過武力手段鎮壓學生,故大會不時出現「打倒李鵬」及「李鵬下台」等口號。在眾多發言人當中,司徒華及岑建勳更一度哭泣,而司徒華更暈倒台上,需要由工作人員攙扶休息。

大會結束前,由張文光宣佈本周三(六月七日)為「死難同胞哀悼日」,全港罷市、罷工、罷課」,為北京學運的死難者致以遙遠的哀悼。張文光強調,部份行業例如醫療及金融業需要正常上班,惟可佩上或纏上黑紗以表哀思。大會發言人李永達帶領在場市民起誓,李鵬政權一日不倒台,他們將會堅持到底。醫學界梁智鴻議員則表示,將與香港紅十字會洽商,將港人的血液送往北京,讓受傷同胞獲得支援。李柱銘強調,六四事件雖令港人悲憤,但鑒於北京學運必能獲得世界支持,故不能以武力對抗,他與司徒華將暫時停止基本法委員會的工作。司徒華起誓時說,即使李鵬於九七年仍然出任總理,他會留在香港,與李鵬對抗到底。

另有學生代表指出,香港將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香港人現時不要只顧移民,此舉將對不起已經犧牲的北京學生。

下午四時許,支聯會舉行的環市大遊行由馬場出發,經禮頓道、高士威道向北角方向步行,沿途有警方開路,隊伍不時高叫「打倒李鵬」及「愛國無罪」等口號。曾經在黑色靜坐發言而暈倒的司徒華議員,亦有隨大隊出發,最終因體力不支而短暫退出。

港督衛奕信爵士對北京局勢表示強烈關注,感到震驚及悲痛。鄧蓮如及李鵬飛代表兩局發表聲明,對於北京事件,深感憤怒。港府亦呼籲香港市民,如非必要,切勿前赴北京。

華僑日報, 1989-06-05

宋臺舊址:一個世紀前香港文人的活動場所

 

宋臺舊址牌坊石匾的原來書法墨蹟,丁巳即1917年。

話說1915年香港大學中文教授賴際熙,倡議保育有千年歴史的「宋行宮故址」(即今日宋王臺花園的前身)。1916年,工程大致完成,並定名為「宋臺舊址」。賴際熙與陳步墀等一班舊式文人,據說還有時任輔政司、後來的港督金文泰一同登山遊覧,並在山頂宋王臺大石旁飲酒賦詩,欣賞汲水門的落日餘暉。但是經過一百年的歲月洗禮,除了今日放置於宋王臺花園內的殘石,當年「宋臺舊址」的一切已經蕩然無存。幸好還有一冊《宋臺集》把當年的文采風流記錄下來。現在嘗試從這書中,尋找昔日文人的足跡,重塑當年「宋臺舊址」的風貌。

《宋臺秋唱圖》中的牌坊石匾,可參考前篇文章內的照片。

昔日的聖山,位於今日宋皇台道和譚公道、北帝街東北面一帶。東面臨海,其餘三面都是稻田和池塘,人跡罕至。每逢登山日,一眾文人雅士先行聚集於陳步墀的別業「暢龢室」。據陳步墀解釋,暢龢二字出自《蘭亭集序》 : 「……是日也,天朗氣清,蕙風和暢……」另外,「和」與「龢」同義 (「暢龢室」大約位於九龍寨城南面,即今日太子道一帶)從「暢龢室」南行不遠就看到一個指示牌,寫著「宋行宮故址」。指示遊人到達聖山的路徑。再穿過一條小橋,下有河流,前行不遠,就到達聖山入口的石牌坊。上面橫着一個石匾,刻有「宋臺舊址」四個字。兩邊鎸有石聯,乃出自明末遺民陳獨漉的詩句 :「一聲望帝啼荒殿,百戰山河見落暉。」

六十年代九龍城地圖,內裡指出二十世紀初聖山、宋皇台巨石原來位置

陳步墀的別業「暢龢室」

《宋臺秋唱圖》中紅圈位置,就是當年指示遊人到達聖山的路徑的指示牌

穿過石牌坊後,就正式進入「宋臺舊址」範圍,跟着是拾級而上的山路。在今天,相信登山人士可以一氣呵成登上頂峰。但在當年,文人們一般都是四體不勤,甚至有吸食鴉片煙的習慣,難免中氣不足,行至半途,便要休息片刻。因此,聖山登峰半路建有涼亭,供遊人休息,待一眾登山人士到達頂峰,極目四望,一覧維港風貌。(當年啟德機場尚未興建) 東望鯉魚門,西望汲水門,水深港闊,加以孤帆落日,的確是詩情畫意。

《宋臺秋唱圖》中聖山上的涼亭

聖山上的涼亭實景。賴際熙與陳步墀等一班舊式文人正在乘涼休息

《宋臺秋唱圖》中的宋王臺大石

一眾文人雅士到達聖山山頂宋王臺大石時留影

《宋臺秋唱圖》中聖山腳下的池塘

聖山腳下的池塘實景,可以泛舟塘上。看來當年的「宋臺舊址」花園,不比現在的香港公園遜色。

最後選錄《宋臺集》中,陳步墀所作的一首詩,正好點出當年「宋臺舊址」的風貌。

《丙辰(1916年)春日待家子礪師登宋王臺懷古》

九州南盡一臺存,日落蒼茫巨石蹲。天水有家淪澤國,中原無地定乾坤。
侯王廟裏碑留蹟,公主墳前金鑄魂。我侍南豐來弔古,瓣香初上鯉魚門。

作者:John F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