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沙先生(Frederick Fisher)與國父孫文

雙十紀念日

十月十日雙十節,自然令人想起國父孫中山。他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經過, 與及他曾在香港經歷的事蹟,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知道。現在試從一位早年在香港殖民地工作的英籍官員的眼中看孫中山,重新了解當年他在香港的事蹟。

邂逅偉人孫中山

前文提及的Frederick Fisher (下稱斐沙) 是香港殖民地政府的英籍官員。他與孫中山先生於差不多時期來到香港,而且年歲相近。孫中山初來香港的時候,還是一位普通的中國籍青年,腦後拖著辮子。

青年的孫中山。其時正就讀於香港拔萃男書院的前身「拔萃書室」。

當年,潔淨局(今日衛生署)除負責衛生事務外,也主管西醫診所執照審批工作。1892年,孫中山於西醫書院畢業後,前往潔淨局申領診所執照,與負責審核的斐沙先生見面,兩人便因此結識。 可惜當年診所執照現已不存,或謂因國父投身革命而被吊銷,故只能立此孤證,留待後人考據了。

十九世紀末.上環荷里活道雅麗氏利濟醫院。

後來,斐沙因為工作關係,需要時常巡視街道,孫中山間中亦會順道與他一起散步,並向他了解香港市政工作,兩人漸成朋友。據說國父醫術高明,還曾經替斐沙和他的兒子 Joseph Fisher 診病。不過孫中山卻從未向斐沙提及參與革命一事,故後人曾經懷疑國父是否借機認識殖民地官員,掩護在港的革命活動。

十九世紀末,荷里活道西望。昔日西醫書院便屹立在這條街上。

據斐沙先生憶述:這時的國父孫文,已經剪去辮子、穿起洋服、蓄上鬍子,從外觀上看來像日本人多於中國人。又精通英語,生活 恪守規律,與當時香港一般中產階級的華人分別不大,只是社交上比較低調。但據歷史記載,國父於東渡日本後,方才剪去辮子,與婓沙所述似有出入。

不知是否就是Frederick Fisher(斐沙)所說的似日本人多於中國人時期的孫中山?其時正利用醫生身份奔走各地策動革命。

仗義相助避難日本

1895年,孫中山策動廣州起義失敗後,旋即被清政府通緝,並且要求香港政府立刻將國父逮捕歸案。那時候,斐沙才知道這位Doctor Sun的真正身份!滿清政府雖備受列強侵凌,在弱國無外交的情況下,英國政府沒有可能聽其差遣,但為了止息干戈,只得借故吊銷孫中山診所執照,然後迫令離開香港。由於斐沙先生的背景特殊,故受命處理孫中山事件,原因或有以下數點:

他屬於潔淨局的督察級中層官員,負責行動組,職務包括批核及吊銷牌照,與本案要求吻合;

他精於廣東話,不必假借潔淨局的華人通譯,行事自由,有助執行秘密任務;

他與孫中山熟稔。

歷史記載國父於1895年11月離港赴日,再轉至檀香山繼續革命活動。根據斐沙先生憶述,孫中山真正離港是1896年3月,前說以孫中山於1895年11月離港,目的旨在製造煙幕,分散滿清刺客注意,讓孫中山得以安全赴日。若不佈置煙幕,則容易招來滿清注意,則孫中山或將依楊衢雲之例,遇刺而亡。致使香港政府於1896年3月始發出驅逐令。

除斐沙先生仗義襄助外,又獲得久米洋行(當時地址:中環德輔道十號)日藉老闆串部義雄協助,孫中山遂得東渡日本。

當年串部義雄的名片。他的名字也改得好:義雄「義」氣,英「雄」。當年協助落難的孫中山東渡日本。也可算是「義氣英雄」了。
據說這位日本女士是串部義雄的太太,當年亦曾參與協助孫中山東渡日本。 
1900年政府檔案。其時斐沙先生晉升至高級督察,工資增幅42%,未知是否與國父事件處理得當有關?

革命初期香港人的反應

孫中山在當時的香港,雖說是一舉成名,但是華人社會的反應卻十分矛盾。有人認為他是英雄,另一方面又害怕革命黨人破壞香港社會的安定。在華人的上流社會則普遍不支持,結果經過議政局(大概是今日的行政局)的商討後,決定將孫中山驅逐出境,而且對當時一些華人組織展開調查,禁止一切在港支持孫中山的活動。不過,有部份興中會的會員,包括後來被清政府派人刺殺的楊衢雲,仍然在港秘密活動。香港的英籍官員普遍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中立態度,革命活動得以有限地繼續進行。

1895年《香港華字日報》轉載清政府通緝國父文書


故地重遊

闊別多年後,孫中山先生於1923年重臨香港。他在香港大學演講時, 被問及當年革命思想的起源。他說(原英語):「我的革命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 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孫中山先生所提及的「暇時則散步市街」和「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未知是否與當年認識的Frederick Fisher(斐沙先生)有關呢?

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先生演講後與聽眾合照

傳聞軼事

以上國父在港軼事, 與歷史上的記載或有出入。有人會問:「這是事實嗎?有沒有證據?」 根據1890年至1896年間的香港政府公務員資料,其中最有機會接觸孫中山的官員當中,斐沙是其中一位既懂得廣東話,同時又在潔淨局工作的英籍官員,而孫中山正是廣東人。事實上他們能夠認識的機會甚大。 當時香港的公眾衛生管理,都是潔淨局的工作範圍,而孫中山的身份是醫生。在工作上彼此之間都有關係,所以在某程度上這段事蹟也是相當可信的。

當然,有關整件事蹟的來龍去脈,其中未免夾雜後人的猜測,讀者自當鑑之。

當年在香港轅門報刊登晉升公告,俗稱刊憲

1896年7月Frederick Fisher(斐沙)因在潔淨局的工作表現理想而獲得升職。公告是由當年的輔政司「駱克」簽發。今日灣仔的駱克道就是紀念他。是年3月孫中山被驅逐出境。7月斐沙先生升職。兩事不知是否有關?

1896年2月的憲示。內容十分隱晦。

其時,孫中山尚未被驅逐出境,憲示大意是由一名英軍官員與議政局的委員組成委員會 「密訊」東華醫院的理事是否照 「始創之意」辦事。委員可以到任何東華醫院內各個地方「任憑查看」( 相等於搜查令)然而,據說當時的東華醫院理事亦有興中會的會員。

二十年代,孫中山訪問香港,商人善用名人效應,在火柴盒刻印孫中山肖像,以作宣傳。
這一間在上環的廣有成公司電話號碼是1662,只得4個字。

當年,商人利用孫中山肖像作宣傳,不知他有否先得到孫中山本人的同意?

作者:John Fisher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