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陸金記

有瓜子大王之稱的陸金記由浙江人陸金利創辦,陸金利於1949年來到香港,在荃灣與妻子販賣奶油五香豆和花生,陸金利看準當時荃灣有很多上海人,有吃瓜子習慣,於是跟師傅學炒瓜子,一星期三次踏單車從荃灣到佐敦,再坐渡輪到上環南北行取瓜子,自家調校醬油和香料,炮製獨門秘方的五香醬油瓜子及奶油瓜子,養活8個子女。

於1954年,在木棉下村開了第一間舖,取名陸金記,售賣瓜子及上海雜貨。60年代,陸金記搬到青山道,掛起瓜子大王招牌,吸引顧客。因店舖被地產商收購,於78年搬到大河道。每逢過年前,店外都是長長人龍,陸金利為避免混亂,每次只限5人進店買瓜子。以荃灣為根,陸金記於2002年擴展到佐敦(如圖)及其後於灣仔開分店。

地址:九龍佐敦庇利金街14-20號
照片:Lai Ty
撰文:Jancy Leung

澳洲牛奶公司

澳洲牛奶公司起初以牛奶聞名,現以炒蛋、多士作為招牌食物,廣受港人歡迎;自近年在各本旅遊書被大力推薦,遂吸引自由行旅客及外國遊客到訪。自開業二十多年來,除卻炒蛋多士外,澳牛的「快」和服務態度都廣為人知。澳牛生意火紅,一般都需要排隊,但需時卻短—據說澳牛的熟客深知澳牛「三秒點餐、三秒上餐、食完即走」的即食文化;因人流緣故,澳牛只給予約十分鐘用餐時間,故顧客才能在短時間內進去用餐,這種「快」是澳牛其中一項特色文化。另外,對其服務態度的評價趨兩極。部分人指澳牛待客態度惡劣,如點餐太慢會被夥計怒目而視甚至「問候」、用餐後停留過長也會被趕;但同時有不少人對此態度表示理解,並且指出澳牛對孕婦一向溫柔體貼。數日前,有關澳牛的一則新聞就是有自由行旅客在店內「拖喼」,差點撞到一位孕婦,因而被澳牛夥計罵出店鋪;無論評價如何,這種態度也算是澳牛的特色。

地址:佐敦白加士街47-49號地下
照片:Lai Ty
撰文:Joyce Jim

新寶輪公司


香港顔料店老字號「新寶輪」將於今年8月結業,這亦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過去。「新寶輪」由現年74歲的黃志輝創立,開業至今三十多年,最初位於旺角,二十多年前遷至佐敦。黃年輕時任海員,因對畫畫有興趣便經營顏料畫布等美術用品生意。 除售賣畫具,黃志輝亦做畫框,因為10多年前做框師傅過身,他半途出家自學做框。 昔日香港是世界最大的油畫出口地, 畫家收入豐厚。10多年前不少美國出口商或訪港美軍愛來港買油畫,畫家向他買布,全盛時期每月可出售3,000多張畫布,現時則跌至每月不足10張,多是美術學院學生幫襯,消費力當然不及行貨畫家。「行貨畫」是由多名畫師合力製作,每人繪畫一部分,同一款畫大量製作。 近年興起網上「淘」畫筆和顏料,淘寶網買貨平過「新寶輪」一半,生意大跌七、八成,被打到毫無還擊之力; 今日,在深圳大芬村買一幅行貨畫只需五十元,內地購物網訂購行貨畫物料,價錢比本港門市平三分之二,「新寶輪」能捱到今日已非常不易。

地址:油麻地佐敦道18號鴻運大廈3樓E座
照片:Lai Ty
撰文:Sharon Lam

六十年代的晒草灣

六十年代.觀塘。右上角是晒草灣

香港有三個茜草灣,一在觀塘以東,一在青衣西面,一在大嶼山東北。本文擬介紹的地方,是位於觀塘與茶果嶺之間的晒草灣。

茜草灣,又名晒草灣。根據文獻,晒字有全部之意,指該區長滿野草,故應該正名晒草灣。戰前的晒草灣,是堆放垃圾的地方,故又名垃圾灣。一九四七年,亞細亞火油公司購入地段,並大舉填海,興建油庫。西鄰的觀塘,當時仍未發展,儼於荒野,絕少市民涉足該區。

一九六四年,茜草灣至鯉魚門一帶地圖一九六四年,晒草灣至鯉魚門一帶地圖

自五十年代末期開始,由於政局因素,國內大量移民南下,海濱方面,聚集大小船艇,超過一百五十艘,漁民竟達二千多名。陸上方面,則聚居九百多戶居民,人數超過五千人。這些陸上居民,大多於一九六二年左右遷入,來自筲箕灣及跑馬地。由於當時觀塘的首期填海工程已經完成,廠房逐步開工,這些海陸居民便獲得了固定的收入,生活獲得了保障。

然而,政府為求於觀塘及晒草灣沿岸填海,興建連接沿岸的公路,遂呼籲艇戶限時遷往他方,陸上居民則須限時遷往葵涌新區。當時,前立法局議員葉錫恩,批評徙置事務處朝令夕改,若將當地區民遷往葵涌,等同令他們失業,頓失依靠。

當時的晒草灣,住屋環境惡劣。由於寮屋多以木屋搭建,發生無數火警;又由於低窪緣故,多有水浸問題。一九六零年,由於觀塘填海,當局將翠屏河填塞,導致晒草灣變成一池死水,艇戶無法出入。該處又三面環山,而山水源源不絕注入灣內,有洪水淹沒之虞。

這種場面維持至七十年代,由於填海及垃圾堆填,居民大多遷往鄰近的茶果嶺。一九八七年,油庫關閉,晒草灣發展成私人住宅,昔日的貧民區,經已變成中產屋苑了。

作者:余震宇

明德醬園

提起明德醬園,很多人會想起薑醋。明德醬園出品的十二太保添丁甜醋廣受媽媽群組推介,其實這款深受歡迎的甜醋來自歐錦銓的伯伯,他於1957年2月在跑馬地毓秀街創立醬園,由於樓宇拆卸,被迫搬到紅磡寶其利街,十幾年後,又因為樓宇拆卸,再搬到蕪湖街,現在店舖所在的觀音街,已是醬園的第三遷。而歐錦銓於9歳從順德偷渡來港 ,投靠伯伯 。在課餘時間,在店內幫忙,投身社會後,做過裝修工人及司機,到伯伯退休之時,接手醬園。

醬園於新界自設工場,生產蠔油及辣椒醬等,順德特産陳皮由毆錦銓到鄉下親自挑選。讓顧客客買到的都是真材實料好貨色。

現在醬園的最大挑戰是租金,因下一代未有計劃接手醬園,歐錦銓唯有開設薑醋專門店,以另外一種方式承傳伯伯的心血。

地址:紅磡觀音街10號地下
照片:Lai Ty
撰文:Jancy Leung 

波士頓餐廳

波士頓餐廳開業於1966年,是當年灣仔三大西餐廳。有關這三大,有兩個說法,一說是波士頓,帝寶及金都,另一說法則是波士頓,金雀與澳洲餐廳。無論那一個說法都好,今日碩果僅存的就只有波士頓餐廳。波士頓餐廳為香港鐵板燒先驅,除太平館外,是另一家豉油西餐的經典,鎮店名菜是開業至今的招牌菜鐵板火焰牛柳,此菜式已取得專利註冊,英文為 Beef Brochette Flambé,可說是波士頓獨有。 選用紐西蘭牛柳,以特製的鐵劍串起牛柳以玫瑰露火灸燒,令牛柳滲入酒香,再把牛柳放在燒熱的鐵板上,淋上酒再燒至半生熟,就是這種中西合壁的法子,港式豉油西餐以「打破常規,好食就得」的宗旨,令這種fusion的飲食文化獨步天下。

地址:灣仔盧押道3號地下
照片:Lai Ty
撰文:Sharon Lam

瑞香園餅家

來到鯉魚門,遊人們若在飽餐一頓後沿着海旁道散步,在球場附近會發現一家老餅店-瑞香園餅家。

瑞香園餅家由東莞常平人李鉅創立於六十年代 ,李鉅的爸爸在鄉下開餅店,自小師承父藝,於戰後走難來港 ,先在奇華學師 ,後來在元朗自立門戶 ,做唐餅交給街邊檔售賣。於六十年代遷入當時成片爛地的鯉魚門,用太太的名字殷瑞好的「瑞」字為名開店,取名瑞香園。採用前舖後居售賣多款傳統糕餅,養活一家六口。李鉅伯伯大半生都在這小地方渡過,從以前賣给街坊,到現在的遊客,李鉅伯伯都堅持好品質,材料用小天秤量準,雞仔餅用模一個個打出, 每次出品都不做過量,保持新鮮。現在瑞香園已傳到女兒手中,由李鉅伯伯親自教授做餅,將瑞香園餅家這個招牌,一直承傳下去。近年這間歷史悠久的餅家與時並進,在臉書建立了粉絲專區,推廣傳統唐餅。

地址:鯉魚門鯉魚門海傍道41號C地下。
照片:Lai Ty
撰文:Jancy Leung

雙槍虎將李卓


警匪槍戰示意圖

《香港第一諜案》的曾昭科,被揭發是中國共產黨間諜,震驚全港,最後被遣返大陸,直至終老。曾昭科在警隊扶搖直上,任內曾經協助偵破九龍巴士公司總經理雷瑞德行劫案,而策動這次劫案的主腦是人稱「雙槍虎將」的悍匪李卓。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李卓聯同幾位同謀,藉詞送禮,配備手槍,闖入九龍窩打老道雷瑞德大宅。雜工不虞有詐,遂中門大開。

三人看見雷瑞德後,即大呼:「大班,早晨。」

然後上前耳語,意圖綁架。

雷瑞德聽罷後,即大喝:「混帳,你想做世界啊!」

三名匪徒拔槍指嚇,雷瑞德意圖奪槍,其子雷覺華見狀,亦上前與匪徒糾纏。混亂間,雷瑞德臀部中槍,雙方角力良久,警察聞訊趕至,李卓等人即落荒而逃。五十年代,警方已懂得攝取指紋及動用警犬協助偵案,經過多番查證下,終於查出匪徒的下落。

李卓匿藏一個月後,某次外出期間,被值班的警員發現,立即在紅磡展開槍戰。鳴槍後大批警員趕至,多路包抄李卓及其妻子。在雙方搏火之中,李卓中槍,連忙返回土瓜灣住所匿藏。警員知悉匪徒中伏,行走不遠,立即展開逐家逐戶大搜捕。直至下午,終於在環發街一號五樓逮捕李卓及其妻子。

悍匪李卓的鋌而走險,背後是一段悲慘的故事。李卓原是國民黨特務、少將參謀,中共建政後,流落港澳,透過行劫犯案,更曾經在單位試爆炸彈。由於生活結据,只能租住土瓜灣的間房居住,平日深居簡出,兼找不到工作,惟有睡覺度日,生活潦倒。這位四十五歲、身高五尺的男士,在赴港前,多次在澳門持械行劫,犯案纍纍,輾轉前往香港,意欲綁架名流,勒索巨款,惟幸首役經已事敗,否則必定有不少人遭其毒手,性命堪虞。

傳說李卓被抓一役,由曾昭科領軍,四大探長之一藍江仍是普通警員一名,在這次圍捕活捉李卓,此後扶搖直上,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而共產黨間諜曾昭科活捉前國民黨特務李卓,箇中有沒有內情,亦不得而知了。

作者:余震宇

金發麻雀

金發麻雀最初位於深水埗,於1962年搬到紅磡一幢唐樓的樓梯底,是何秀湄的父親當年花上兩年工資購下,不過是少於三千元,卻經營了超過40年。 全盛時期,金發還有另外兩間分店,行業式微,80年代電視劇熱潮,再加上租金高企,現在只剩下這家總店。接手打理的湄姐何秀湄,是全港少數手雕麻雀師,自幾歲大就開始到檔口打躉;至13歲正式學師,晃眼已有四十年。這家小小一百呎的店鋪,是湄姐幾兄弟姐妹成長的地方,兒時四人就睡在這兒,父母就睡在樓上更細的閣仔。沒有廁所沒有廚房,日子卻一樣的過。用公廁,在街上煮飯,回憶中,湄姐一點不覺得苦,反而守著這家已經不賺錢的小店,就是為了那一份親情的回憶。現時手雕麻雀幾乎已被機器完全取代,湄姐做的只是街坊生此,每月平均賺3,000至5,000元,她坦言,如果有生活負擔便根本做不下去。

地址:紅磡寶其利街2號
照片:Jacky Yu
撰文:Sharon Lam

寶石戲院

寶石戲院(Lux Theatre)開業於1970年, 位於九龍紅磡寶其利街和明安街交界的寶石戲院大廈地下,經營至今超過40年 。

70-80年代,香港電影興旺,當年寶石是紅磡最大的戲院,共有1445個堂座。90年代,香港電影衰落,影院於95年改建, 原來樓下的堂座影院和街角地下大堂分拆成多家商舖,戲院大門收縮至只有一個小舖位般大,由一條樓梯通往一樓的戲院大堂,堂座座位更減至433個座位。 戲院由2010年起改由韓國CJ希傑集團營運,並在2012年進行翻新工程,引入數碼放映及3D系統,售票大堂仍保留原70年代傳統戲院裝修,是全港唯一一間仍保留傳統戲院用人手劃位售票方式的戲院,沒有電腦劃票及售票系統。

現在共有363個座位。

寶石戲院以票價廉宜見稱,裝修後戲院票價全日劃一,2D電影票價為$45,3D電影票價為$50,是全港票價最廉宜的戲院。

地址:九龍紅磡寶其利街2號J
照片:Lai Ty
撰文:Sharon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