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內地的父母,為了讓子女取得香港出世紙,真是不惜一切,甚至可說是不顧一切!為了一張出世紙付出巨大代價,是 […]
Read more舊聞掌故
消失中的海岸線:北角(上)
北角在百年多次的填海工事以前,本是港島北岸的一個海角,與東角遙相對望。昔日海角,今日已經隱沒於鬧市之中。 中國 […]
Read more香港保衛戰-淪陷與重光(結局篇)
香港淪陷後,華人似乎比英籍人士幸運。所有被俘獲的英兵及英籍人士,全被關進集中營。當時,葡萄牙政府保持中立,澳門 […]
Read more香港保衛戰-淪陷與重光(二)
日本南侵香港前,大部份華籍人士對戰局仍然樂觀,惟不少英籍人士,已覺情況不妙,英籍兒童及婦女皆返國避難。而斐沙卻 […]
Read more回歸前工會上京觀光團花絮
回歸前十至十五年,中英各展所長,爭取民意,作為人數最多的群眾組織──工會自然是重點爭取對象,公務員工會更是重中 […]
Read more斐沙軼事:日籍養女與華籍養子
斐沙太太早逝,只有獨生子Joseph Fisher。幸而Joseph的妻子誕下了八名子女,家庭總算十分熱閙。不 […]
Read more灣仔地貌(下):從1840年代中期地形看這區的早期發展
海旁東曾經有許多年是灣仔及鵝頸一帶近海旁的大路,直至1920年代大規模填海後才分成兩部份,西段大致成為了莊士敦 […]
Read more灣仔地貌(上):從1840年代中期地形看這區的早期發展
前言:灣仔天然海岸線 灣仔軍器廠街 (Arsenal Street) 至天樂里 (Tin Lok Lane) […]
Read more海鮮舫簡史:海角太白珍寶三國鼎立
六十年代末期,一班前漁利泰員工向政府申請籌辦新的海鮮舫,名曰「珍寶」。然而,一九七一年,興建中的珍寶遭遇大火, […]
Read more海鮮舫簡史:六十年代的海角太白
海鮮舫開始發展,遊客漸多,船隻亦愈來愈大,筵席數目由二十圍增加至三十圍。全盛時期,香港仔共有七至八隻海鮮舫。一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