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由於氣泵仍未普及,若要品嚐新鮮海產,便需光顧香港仔的海鮮舫。當時海產品種繁多,諸如鹹水羔蟹,塔門 […]
Read more舊聞掌故
海鮮舫簡史:四十年代的歌塘船
全記在五十年代尾改營專做漁民酒席船,能夠搜集到這張海鮮舫最早期相片難能可貴。 清朝末年,我的曾祖在國內做官,因 […]
Read more斐沙洋行
斐沙於一九二零年代退休後,與兒子Joseph Fisher 合資經營公司,名為「斐沙洋行」。 辦公室設在中環的 […]
Read more麗的風雲三十年
近日香港電視發牌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之際,令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麗的電視目睹的一些往事。當年英資的麗的以黃錫照先生為 […]
Read more斐沙軼事:妙解對聯
斐沙的太太早逝,下葬於馬場對面的「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由於斐沙喜歡欣賞賽馬,周日賽事結束後,便順道前往墓地, […]
Read more斐沙軼事:中環蓮香記趣
二十年代後期,斐沙已退休,閒時會帶年幼孫兒上茶樓品茗。常到的是蓮香。因為斐沙長時間在潔淨局工作,大部份茶樓東主 […]
Read more消失中的海岸線:銅鑼灣(下)
渣甸洋行在開埠的第一年即買下土地,開始發展東角。嚴格來說,東角與銅鑼灣是兩個地域。所謂東角,其今日範圍,東至渣 […]
Read more南區舊事:紅燈橋
香港仔「十五間」有條紅燈橋,位置在現今逸港居附近。「十五間」名稱起源於當年香港仔大道(以前稱香島道)東面有十五 […]
Read more中共在香港的第一個聚會地點──蒙養學堂
中共在香港的第一個組織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組員有香港教育司視學官林君蔚(或名林昌熾)、皇仁畢業生張仁道和 […]
Read more消失中的海岸線:銅鑼灣(上)
引言 談到銅鑼灣移山填海的歷史,涉及大坑、東角、鵝頸、利園和奇力島等重點,二十世紀初,大坑是村落農地、東角是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