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池大廈無名路(三):環球小姐殿軍但茱迪

戰後初期佳麗參選的原因,莫過於一夜成名。至於有此初衷,實亦無可厚非。當生活既朝不保夕,又目不識丁,惟有趁大好年華,放手一搏,為求一登龍門,改善生活。然而,竟然有一位大家閨秀,瞞著父母參選,目的只求好玩,豈料爆冷贏得港姐寶座,再奪得環球小姐殿軍。獲得一紙電影合約的她,並非想著要大紅大紫。她,只想找得一個好歸宿。當找到命中註定的愛郎後,便毅然息影;她,便是傳奇女子但茱迪。

一九五二年,年方廿一的但茱迪,出身演藝世家,其貌不算標緻,輪廓不算突出,鼻樑扁平。不僅如此,由於體弱多病,並未完成大學課程,便由廣州嶺南大學返港養病,其後留港擔任航空公司地勤,兼任父親開設之旅行社董事,衣食無憂。其實,但茱迪的父親是著名導演但杜宇,母親為電影紅星殷明珠,若果打算進入影壇,必定很多人願意大開方便之門。可是,但茱迪極不願意靠父母,意圖親手打開事業之門,便決意報名參選港姐。可是,當時選美由麗池夜總會主辦,其母極力反對,認為有辱家門,最終但茱迪偷偷地遞交申請表,決意到花花世界走一趟。

一如以往,港姐選舉由佳麗穿上時裝、泳裝及晚禮服。在宣佈結果的剎那,但茱迪穿著黃色中國禮服,黃皮膚配上黃禮服,加上樣貌及表現均不算出眾,不少人認為奪冠者另有其人。當晚評判大半是外國人,認為但茱迪擁有與別不同的氣質,結果爆冷勝選。在司儀公佈賽果時,但茱迪即掩面表示驚訝,但不難看出其欣喜若狂的神態。事後傳媒稱讚出爐冠軍港姐:年輕、活潑、爽直、擅於交際,對事業有野心。當問及結婚問題的時候,但茱迪卻渴望找到一個壞男孩,享受一次轟烈的愛情,認為這才不枉此生。

未幾,但茱迪在彼邦遇上了真愛,但不見得轟烈,卻肯定勝過了事業。勝選之後,但茱迪代表香港出戰首屆環球小姐競選,出國之前,片約、應酬不斷,被譽為明日之星的她,憑著自幼被父母培養的高貴氣質,談吐風流,舉止嫻雅,再奪得環球小姐第四名,一時間香港之名閃耀於全世界的娛樂頭條。再攀高峰的但茱迪,獲美國環球影片公司簽約,開始拍攝電影,例如與尤伯連納合作的《國王與我》,極其賣座。然而,在一次應酬的場合中,結識了美籍華裔建築師胡德湛,未幾即公偕連理,翌年女兒出生,想不到但茱迪離港六十一個月後,已經嚐遍選美、拍戲、結婚及生女的滋味了。

結婚之後,但茱迪陶醉於享受家庭生活,決意回歸平淡。在一次訪問中,她透露人在美國,實在難以找到女傭,需要親自下廚,從洗衫、買菜、做飯至湊女,都由自己一手包辦。偶爾在電影中,還可以看到但茱迪的身影,但六十年代末期之後,她可算是完全息影了。回顧但茱迪參選的初衷,只為探問花花世界,在尋索的過程中,卻發現畢生只為尋得一個好歸宿,這也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了。

麗池大廈私家路(二):錯的時間錯的人

戰後立即紅遍東亞,南渡香江便奪得港姐榮銜的司馬音,其一生際遇,莫不充斥著一個錯字。錯的留學地方、錯的結婚對象及錯的一把掌,將天賦極佳的歌后,與電影的黃金發展期擦身而過,只可以將平生寄望交給女兒代為完成。

司馬音生得嬌小玲瓏,長得花容月貌,天生一把好嗓子。由於家境不俗,家人便將之送往日本東京大學學習聲樂,專攻女高音,未幾學成回國。然而,隨著戰後民族主義高漲,即使司馬音的歌藝備受好評,其出身也為人詬病,為了事業發展,遂前往英屬香港發展事業。

在風雲際遇之下,司馬音奪得了第三屆港姐冠軍。然而,后冠寶座卻備受質疑。當年的競選極其混亂,評判先向觀眾洩漏分數,嚴重影響佔分百分之五十的現場觀眾之投票取向。在爭議聲不斷中,主辦單位拒絕公布票數,意氣風發的司馬音在噓聲的反襯下戴上后冠,即晚發表決意一生奉獻電影的演說,成為了茶餘飯後的笑話。

港姐選舉後,司馬音照例獲得一紙合約,準備躍居大銀幕。然而,由於說服力不足,司馬音失落於香港影壇。在一次打的試鏡的路上,為了被多收八毫車費掌摑司機,最終鬧上警署,弄得自己聲名狼藉。或許覺得自己在香港待不下去,遂輾轉返回日本繼續歌唱事業,及後進軍台灣賣唱,再敗走泰國夜總會,猶如天涯歌女,生活朝不保夕。幸好,在頻繁的社交活動期間,認識了郭姓商人,嫁入了豪門,生下了女兒,算是獲得了一點安慰。

可是,分隔兩地的關係不易維繫。寄居泰國的司馬音,未幾發現在台的丈夫有外遇,在事業愛情兩失意的情況下,決定仰藥,卻因自殺不遂成為娛樂頭條,年屆差不多四十的她,東山再起已經是不可能的事。

息影後的司馬音,據說最終下嫁傳教士,先往日本,最終赴墨爾本定居。經歷三次婚姻的她,平生最得意的或許是女兒郭佑華一度是邵氏的當家花旦,而司馬音自己最值得傳誦的,或者只有其作品《綠島小夜曲》了。

麗池大廈私家路(一):香港小姐競選的背景及賽制

四十年代後期的香港,社會依然有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女子目不識丁,投入社會,從事低技術工作,備受僱主剝削。又或盲婚啞嫁,終此一生。即使蓄婢的問題逐漸改善,被主人虐待、轉售或視同奴隸的觀念大致消除,然而一夫一妻多妾制,反映女性作為男性附庸的心態普遍存在。然而,當麗池夜總會決意引入選美盛事的時候,立刻顛覆了抱殘守缺的社會觀念。

麗池夜總會由上海青幫背景的李裁法主持,位置座落七姊妹區,一如城中大型俱樂部,舞池、泳池、泳棚、哥爾夫球場及中西餐館俱備,但不足以橫空出世。為求突破,有必要兵行險著,引入選美盛事,最終成功令麗池成為遠東最著名的夜總會,港督、各地政要,均慕名而來,歸根究底,莫不源於麗池首辦香港小姐選舉。

為了避免保守人士口誅筆伐,最初麗池夜總會只以「全港公開慈善游泳比賽」作為招徠,「香港小姐選舉」屬於試水溫的餘慶節目,時值一九四六年。然而,當時女子恐懼參選意味著拋頭露面,有違傳統婦道,又怕被人訕笑,穿著泳裝袒胸露臂,有傷風化,儘管得獎者可以獲得試鏡機會,初嘗一登大銀幕的滋味,可是報名人數亦少之又少。首屆只有十多人報名,更有人臨陣退縮;翌年第二屆更慘不若睹,十八人報名,僅四人赴會,幸好有二人臨時參選,始有丁點爭逐的意味。無畏無懼的出席者,多為舞女或歌女,既是被人看不起的一群,就不怕冷言冷語,為了扭轉自身命運,但求孤注一擲,務求成為炙手可熱的新晉影星。

由於慈善泳賽由中西團體合辦,故選美評判團亦華洋兼備。評分滿額一百,評判及現場觀眾各半,身材、美貌及儀態佔分比重為四四二。評判團方面,中外各佔一半,前者來自香港的社會賢達,後者屬於駐港的各路軍官,各個佳麗分別穿著時裝、泳裝及晚禮服出場。不難發現,香港著名電視台多年都是依循數十年前的選美流程,新意欠奉。

主辦當局既為慈善,凡捐助港幣五十元始可獲得入場門票。戰後徙置房屋月租三十元,反映入場者均有一定收入。然而,收入多不代表有修養。由於麗池夜總會缺乏舉辦經驗,入場人士極多,與佳麗與距離太近,少部份男士乘機非禮佳麗,更甚者施以爪功,佳麗遂大驚失色,紛紛退入後台,首屆更出現英軍鳴槍協助維持秩序的事件,極盡荒唐。另外,參賽者極大多數雖是略有姿色的舞女,但亦不乏東施之流。例如曾有身高五尺四寸,體重達一百五十磅的女子,豪言:「我係黎鬥肥鬥大隻既!」自然被觀眾嘲笑,喝斥其「鄉下婆」、「村婦」,並潑水贈興,其混亂、尷尬情況可想而知。

僥倖奪得后冠的佳麗,猶如平地一聲雷,羨煞旁人。而其他失落后冠者,獲得微薄的獎金之後,又繼續回到舞廳,以聲色歌藝度日。自麗池夜總會於一九五四年易手之後,逐漸改建成住宅樓宇,今日僅餘的麗池大廈無名路,難以想像昔日曾經產生幾位叱吒一時的港姐,下篇將會略作介紹。

原文亦於立場新聞轉載

高士威道(上):一段英國殖民小歷史

英國政府進佔港島之後,為求迅速佈防,必於市區圈地,劃為軍事領域。以四環為例,中環及金鐘軍營林立,突顯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而文獻隻字未提遷徒原居民的記錄,較早有文獻記載的,已經是一八六零年代原威菲路兵房舊址(即今日九龍公園),盡遷華人原居民至油麻地的歷史。然而,翻查大英博物館的地圖,反映十九世紀末期的銅鑼灣,已經有迫遷原居民、掠奪其土地的重要記錄。

開埠之前,高士威道的前身、號稱石堤路早已築成。這條石堤,源於附近原居民世代務農,卻由於地勢低窪,深受海水淹浸的困擾,遂自發修建海堤,一則阻擋海水淹浸農田,保障收成;二則利用東角糖廠(即今日糖街)及花崗石礦場的天然屏障,有利船泊;三則便於來往灣仔及北角兩區,不必繞道大坑前往。根據大英博物館所藏十九世紀末期的銅鑼灣地圖,高士威道以南、銅鑼灣道以北,原有廿六畝農地。值得一提的是,昔日所謂的銅鑼灣,西起銅鑼灣道及禮頓道交界,東抵高士威道及天后廟道岔口,僅此而已。現時的糖街,在地理上屬於東角,與銅鑼灣分屬兩區。而銅鑼灣之名,源於其地形極似銅鑼,屬於按地形命名的典型例子。

港英政府的殖民策略,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割斷人與土地的關係。根據一份一八八零年代的秘藏地圖,原屬農地的大坑農田被判為沼澤。一般來說,此類土地容易積聚污水,造成蚊蟲滋擾,未幾政府決定填平農田,開拓土地。原於附近居住的紅香爐村及大坑村村民,迅即在地圖上消失,或許有滅村之虞。另外,大坑農地附近原有牛房,亦是世襲業務,經過一次牛疫之後,政府順藤摸瓜,將牛房遷至九龍,至此大批原居民被政策影響下被迫遷、被滅村,銅鑼灣變成一塊新填地。然而,政府的算盤卻打不響,銅鑼灣缺少交通配套,又被灣仔海旁及東角的渣甸貨倉所隔絕,政府得地無所用,故將大幅土地闢為皇后遊樂場,再陸續割分土地供各個團體使用。若數最著名的賓客,只有一九二二年皇儲威爾斯公爵。其訪港期間,曾在該處策馬耍樂,十四年後皇儲登基,旋即因為堅決迎娶失婚婦人而被迫放棄帝位,已經是戰前銅鑼灣數一數二的地區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