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興酒樓

信興酒樓


信興酒樓成立於1936年,當年深水埗附近有一個由1924年建成的碼頭,那時主要是荃灣一帶居民往中、上環的出入口,再加上有巴士總站和桂林街街市,人流暢旺,於是信興第一代老闆羅如璋便在這區開設酒樓。另一家酒樓北豪也於1966年於北河街開業。信興創立近80年,從未停業,就算在日軍佔領香港期間,都只是停開了幾天。現時信興的裝修是1983年留下來的,今日看來亦相當懷舊。據服務信興大半輩子的掌櫃潘羽貞講,40年前,來飲茶的多是男人,後來就多了一家大細,當年女人是不會獨自上茶樓的,今日,在老街坊盤踞的信興,若有美少女幫襯,當然也會觸目的。信興的兩道殺手鐧,普洱茶與懷舊點心。茶是於1960年6月16日入職的馬德輝師父調配,店內有茶倉,茶陳了十年八年,再搭配新茶。半世紀前酒樓用的是茶盅,一盅冲到兩杯茶,後來因年輕人不會用茶盅,就改用茶壺了。信興沒有點心紙,點心車也不多,每次熱辣辣點心一出籠,茶客便一湧而上搶心水點心,這種制度,恐怕今日後生未曾多見。招牌點心有豬肚燒賣、 鵪鶉蛋燒賣、大包和糯米雞等,而老食客最喜歡就是一籠點心再叫個白飯,這種食法是因為以前的勞動階層要填飽肚又想慳錢,氣力滿滿的去開工。時至今日就算退休不用工作,也慣了這樣吃飽飽。信興的標誌是一艘帆船,想當然是和當年於碼頭附近創業有關,但再想深一層,也和香港本來是個漁港的淵源連繫起來。

地址:深水埗桂林街95號地下
照片:Lai Ty
撰文:Sharon Lam

明報 | 翻開舊照片 同尋香港史

明報 | 翻開舊照片 同尋香港史

一張舊相片,背後有幾多歷史?訴說着幾多人的故事?
當人人高舉「本土」,其實我們有多了解腳下這片土地?
一幢幢高樓之下,是曾經的大海還是農田?
余震宇在二○○六年開始收集舊照片,並於二○一二年開設「香港舊照片」專頁。
各路同好紛紛貢獻私人珍藏,用一張又一張舊照補足了香港歷史的空白。

精英管治?(二):行政會議成員李國章

精英管治?(二):行政會議成員李國章

新舊對照:青年時期與今日的李國章

二〇一五年八月四日,行政會議成員、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成員、前中大校長李國章批評衝擊香港大學委員會的學生猶如紅衛兵,還指出當晚還被打中右邊腎臟,弄得當晚需要即時檢查尿液,幸好沒有摻血。

這位言論火爆的教授,自八十年代已經聲明顯赫。李國章出身於名門望族,是東亞銀行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胞弟。八十年代,李國章已經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第一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一九九一年,針對香港不能用屍皮移植的問題,其領導的外科學系成功研發人造皮膚,應用於表皮移植,為皮膚受創的患者帶來福音。

一九九二及九五年,李國章兩度當選醫學院院長。

一九九六年,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然而,醫科聖手能否代表有政治智慧?學術水平能否等同政治、管治水平呢?

二〇〇二年,李國章出任教育統籌局局長,任內推行三三四新學制,面對教師因教改壓力而自殺一事,李氏指出:「如果教師接受不了,可以選擇參加提早退休計劃」。

二〇〇二年十月,李國章提出香港中文大學與科技大學及教育學院合併,引起學界激烈反對,並曾回應「權在政府,最後由我話事」。其時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批評指「政府官員即使職位多高,也不可當沙皇,要求院校依其意思行事」。

二〇〇七年,李國章舊事重提,要求中文大學與教育學院合併。當時,有教院職員作供指,若教院不歸併入中大,便會被「強姦」。

二〇一四年,大專針對八三一決定進行罷課,李國章說:「如果真係犧牲……做甚麼呢?你可以退學啦,如果你退學,真的對你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犧牲……」

俗語云:「醫者父母心。」無可否認,李氏醫術高明。但推動教育改革、強迫中大教院合併,語言涼薄,為求目的,不擇手段。近期又獲委任為港大校務委員,肩負政治任務,防礙學術自由,究竟李氏舉措是否一個醫者、一個教育家、一個父母官所為,筆者不敢評論,留待大家自行判斷。

 

精英管治?(一)前中大校長劉遵義的舊聞今讀

精英管治?(一)前中大校長劉遵義的舊聞今讀

二〇一五年八月三日,前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撰文批評港大學生衝擊校務委員會會議,筆者不擬討論衝擊會議孰對孰錯,不過這位前中大校長的言論,值得探討。

劉遵義是香港大學校務委員麥嘉軒的丈夫,今日撰文質疑「香港的納稅人的錢,是否應該繼續被用在驕縱這些以自我為中心,對其他人的自由和權利全無尊重和關切的『被寵壞的小混蛋們』身上?」又認為,應該將有關學生「監禁一天」,以儆傚尤。

這位前中大校長,在個人的學術成就上絕對毋庸置疑,若非如是,則不可出任大學校長、講座教授,僅舉以下數點,略作說明:

一九六一年七月,劉遵義於中學會考獲得九優一良,被譽為「天才青年」 。其後, 遠赴美國史丹福大學深造,多份報紙也有報道。


一九六一年.十六歲的劉遵義考獲九優一良

一九六四年,劉遵義完成物理學學士學位,考獲免費碩士學額,轉攻經濟系,其後又以二十歲之齡,應聘史丹福大學經濟系,屬於當時美國最年輕教授之一。

一九八六年,劉氏以史丹福大學教授身份,獲國務院總理趙紫陽邀請於釣魚台國賓館飲宴。

然而,所謂的社會精英,又是否適合於涉足教育呢?

劉氏上任中大校長之時,直指管理大學猶如開設茶餐廳,校長是老闆,有權聘請任何人,學生只是顧客,不喜歡的可以不來。

二〇〇五年,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委員。同年被質疑擔任中國密使,勸說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不要前往香港。

二〇〇七年,頒贈「榮譽法學博士」予前特首董建華。

二〇〇九年,著手規劃為人詬病的中大深圳分校。

二〇一〇年六月,劉遵義以「堅守政治中立」為理由,反對於中大校園永久放置民主女神像。

二〇一一年,孫中山之孫女將國父銅像送予中文大學,劉遵義拒絕於任期豎立銅像。

一個視管理大學猶如管理茶餐廳的校長,他能夠辦好教育嗎?他能夠關心學生嗎?一個拒絕承認六四事件、國父地位的校長,他有良好的歷史、公民認識嗎?一個肩任全國政協的學者,他的學術可以體現獨立思考嗎?

春和堂涼茶

春和堂涼茶


春和堂涼茶,位於廟街這個煙花之地已經60多年,有廟街寶芝林之稱。

春和堂由李鏞昌創立,初期是一間藥店,由李鏞昌親自看症,店內更有百子櫃存放藥材,由掌櫃執藥。由於當時廟街鄰近碼頭 ,是船運的重要落貨點,附近有很多苦力,生病時都會找李鏞昌看症,有時遇着太窮的病人,更會贈醫施藥。

其實春和堂全名是春和堂單眼佬涼茶,以李鏞昌真像作註冊商標,當時小朋友戲稱李鏞昌為單眼佬由於他的左右眼的大小相差太大,所以得名。

後來負責執藥的掌櫃退休,沒有人有經驗看藥單,所以配藥的部份淡出,只剩下售買涼茶及自家制作中成藥, 包括琥珀膏,便秘丸,滴耳油等。直到第四代接手,他們也一直秉承上一代的宗旨,依足幾十年前的藥方製涼茶,為保持品質,甚至推卻涼茶批發到其他地方的發展機會。

地址:佐敦廟街151號
照片:Lai Ty
撰文:Jancy Leung

皮蛋、兒童與鉛毒

皮蛋、兒童與鉛毒

年青時的高志森。(圖源:香港電台)

二〇一五年七月廿五日晚上,衛生署公佈啟晴邨及葵聯邨廿三名懷疑攝入鉛毒兒童的化驗結果,其中三名兒童發現智力發展較慢,不過強調與鉛毒不一定有關係。日前,高志森直言多吃兩隻皮蛋都會中毒,語帶兒戲,惹來網民群起攻之,「低智森」的貶稱再次浮面。

其實,鉛水毒、皮蛋對兒童有何致命影響?通過舊聞,或許可以略見端倪。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四日出版的《選擇月刊》,消費者委員會發表了檢驗市面皮蛋的檢驗報告,指出兒童對鉛毒特別敏感,嬰兒及兒童對口服鉛質的吸收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反之成人的吸收率只是百分之五至十。

當時,消費者委員於街市及酒樓搜集的十八個樣本,除了兩個樣本屬於合格外,其他的樣本的含鉛量最高竟達百分之三十二點五,比規定高出五至十倍。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六日,瑪麗醫院追蹤香港仔漁民子弟的健康狀況,驚悉這些青少年患上嚴重血鉛毒,原因是漁民子弟經常口咬魚絲、魚網等鉛墜物體,故容易攝入大量鉛份。

皮蛋、魚網及魚絲,後兩者已遠離今日兒童生活,而皮蛋則非每日兒童的食用品。反之,水源是不可或許的必需品,若水中含鉛,加以每日飲用,對兒童的危害必然極大,長遠有損智力發展,並且一經侵害,將無法可以復元。今日驗出私樓、居屋及公屋的水源有毒,只提議加裝濾水器,誠非根治之舉。只為屋苑加裝濾水器,情況類同在水源落毒,再請患者服用解藥,這不是很荒謬嗎?

 

鉛毒

鉛毒

圖:六十年代制水生活(轉載自樹仁新傳網)

鉛毒,瞬即讓人聯想60年代的制水生活,一家大小,提著大桶小桶,跑到街頭盛水,現今香港既為繁榮都市、魅力之都,銅喉鉛毒的陋聞實在驚為天人。根據世衛標準,每公升含鉛量不應高於10微克。7月10日,當局發現啟晴邨食水含鉛量竟然高達每公升水11至23微克;7月14日,又發現葵聯邨的每公升水含鉛量高達10.4至23.3毫克。閱讀舊聞,60年代的鉛毒曾打擊香港工業形象,而七十年代更對香港工人帶來健康威脅,鑒古知今,鉛毒問題不可忽視。

1964年7月,英國發生一宗小童中鉛毒事件。該名小童噬咬一件由香港輸入的塑膠螺絲批所致。事件曝光後,震撼香港塑膠工業,其時工商處立刻派出專員,調查真相。經化驗後,衛生局發現該批產品的鉛質成份,竟達1,000,000分之2,630(即2.63微克),較安全量多10倍。其後,當局抽查全港150間工廠樣本,避免同類事件繼續發生。同年12月,英國《玩具月刊》指出香港若不減少玩具含鉛量,便會禁止香港貨品進口英國。根據1064年1月至10月,香港出口英國的塑膠玩具達6,100萬元,當時英國有禁運呼聲,震驚香港工業。

1964年12月,西德發現香港製造的公仔顏色含有鉛毒,立即禁運由香港入口公仔。

1965年12月,英國倫敦警察檢去一批產自香港的鉛毒玩具。

1968年6月,駐防九龍的50名啹咖兵食用咖喱中毒,經追查後發現辣椒粉含有鉛毒。

70年代,鉛毒大多見於兒童咀嚼或吸吮鉛質時發生。工業方面,拆船業、電池製造業、鉛釬業、印刷業、修理汽車等行業最易中鉛毒。當時,不少報道清楚指出鉛毒禍害,輕則會影響腦部運作,重則死亡。

1973年3月,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指出汽車廢氣含有鉛毒,鉛份經廢氣進入血管,長期吸入會導致慢性疾病。

1974年,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在蘇格蘭的官邸發現食水含鉛量達到危險程度,每公升食水含鉛100微克,較世衛安全界限高出兩倍。事件震驚皇室,當局隨即展開調查。

根據舊聞,60及70年代的鉛毒問題是國際議題,對於健康而言,鉛毒危害性命;對於貿易而言,鉛毒會招致禁運。反觀今日香港,當局竟然強調暫時或片刻攝取鉛毒,竟無即時生命危險的說法,既是涼薄,更屬荒誕,視野比數十年前的社會更為落後。昔日期望香港政府能夠正視問題,不能再將穿腸毒物視作等閒,免得淪為國際笑話,影響港人生命安全。

作者:余震宇

蘋果日報 | 維港百年滄海桑填

港英政府自十九世紀中開始填海,一直以「磨平海角、填平海灣」為方針,港島及九龍半島彎彎曲曲的天然海岸線慘遭分段填平,原生地理形態從此再不復見。余震宇不忍維港昔日風光被人遺忘,三年前開設facebook專頁「香港舊照片」,重溫昨日故事。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是北角的地標,位於英皇道僑輝大廈,是商務印書館印刷廠香港分廠舊址。新光戲院建於1965年,1972年9月16日開業。開幕初期主演樣板戲,首部上映的電影為「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

新光戲院建有一,二兩個院,一院有1033座席,二院有340座席。當時有戲上映時,總會把大堂擠過水洩不通,門外等待進場的人龍,都會沿著英皇道延伸,大堂內掛上「全院滿座」的旗幟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新光戲院有專為粵劇演出的設計,吸引很多粵劇圑體進駐,是香港粵劇殿堂。舞台上有空間吊多幅背景畫,換幕市一收一放便可換另一場境,台的兩側又有空間放置大型佈景,令演出更流暢。加上交通方便,方便戲迷前往觀賞。新光戲院在粵劇的承傳扮演了重要角色。

地址:英皇道423號
照片:Lai Ty
撰文:Jancy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