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公和荳品廠

九龍城公和荳品廠


九龍城公和、深水埗公和,皆原出於東莞。其後在港開業,六十年代開設的九龍城公和屬於支店,憑門閘刻字,可以為證。該店自設工場,所賣豆品,皆現場製作,故質優味美,大量市民前往光顧。該店雖為老店,售賣的豆腐花,美味香滑,最簡單的食物,卻能遠勝同儕,而其他食物,亦屢出新意,值得一試。

地址:九龍城福佬村道67號

合成士多

合成士多


自1956年起,東主黃伯便在這裡開設士多,至今59年。

這個士多最獨特之處,便是左面會有一些自擬的謎語,全由黃伯擬題,網上不能找出答案。自八十年代開始,黃伯便於九龍仔公園教授易筋經,至今不輟。

然而,合成士多於2015年三月便告結業,有心人可前往造訪。

地址:九龍城衙前圍道57號(近延文禮士道)

 

香港第一諜案

香港第一諜案

一九六一年十月一日,中國正在經歷三年饑荒,香港仍由英國統治。當晚,香港警察在羅湖邊境截查一名右腳打上石膏的男子,該名男士行動怪異,引起可疑,經詳細查核之後,發現該名人士不僅身懷巨款,最重要的是石膏裡面藏有底片,涉及中共特務資料,港英政府聞訊,大為緊張,立即由政治部(今保安部)嚴刑拷問,結果供出港方的接頭人竟然是時任警察訓樂學校副校長曾昭科,消息一出,轟動整個香港政府。

曾昭科,祖籍滿洲,一九二五年生於廣州。長大後,先後進入九龍華仁書院,並赴日本攻讀經濟。一九四七年,曾昭科畢業返港,屢受重用,先後擔任幫辦及偵探。一九五九年一月,領導警隊擒獲曾經挾持九巴總經理的悍匪李卓。當時,號稱四大探長的藍剛,還只是曾昭科手下的一名普通軍裝警員。一九五九年,由於功勳卓著,曾昭科已升任警司,先後駐守銅鑼灣及南區警署,主理警民關係,並於北角街坊福利會主持警務常識講座。一九六零年九月,獲警務處派往劍橋大學攻讀政務。當時,獲政府派送國外深造者,必登報宣佈,故知曾昭科實是警隊明日之星。一九六一年,曾昭科在英國結婚,雖然不在香港,傳媒亦大肆報道,故其風頭,在當時警隊算是獨領風騷。

一九六一年七月,曾昭科於學成返港,即被派往警校擔任副校長,官階為助理警司。同年十月,由於中國間諜在香港邊境過關時被扣留,供出曾昭科本是共產黨臥底的身份,香港政府上下大為震驚,立即責成政治部(今保安部)調查事件。曾昭科立刻被先後移送摩星嶺白屋及尖沙咀漆咸營接受「疲勞偵訊」,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被逮解出境,移送大陸。超過二十名警務人員,包括數名警署警長,亦因事件被扣押調查,然後撤職。

曾昭科返回大陸後,獲中國政府優待。曾任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系主任,又任廣州外國語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直至今年聖誕去世,享年九十一歲。這件諜案由揭發、審訊至結果仍然未獲解密,多處疑點仍未揭曉,例如間諜混入警隊原因、洩露了那些重大情報等,當時傳媒一概未有報。然而,曾昭科在警隊不斷升遷,官至警司,卻最終被發現為共黨間諜,其事件之轟動,在香港史上數一數二,故至今仍稱為「香港第一諜案」。

作者:余震宇

十九世紀末堅尼地城屠房奇談

十九世紀末堅尼地城屠房奇談

科士街牛房

昔日堅尼地城曾有屠房之設,或許屠房的功能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第一代屠房的內裡乾坤,你又知道多少呢?

三十年代港島地圖,清楚標示第一代屠房位置

第一代屠房,建於一八九四年。屠場共分三個小屠場:第一屠場,屠牛;第二屠場,屠豬;第三屠場,屠羊。當時,屠場設施簡陋,在門外可清楚聽到磨刀霍霍之聲,及鐵鉤釘鐺之音。屠牛工人出外品茗,不會更換衣服,而是穿上那沾滿舊血跡的工人服,旁邊的茶客見狀,亦見慣見熟,不以為然。

屠牛場外,長期站著一位洋人幫辦,手執長槍,負責擊殺牛隻。轟斃牛隻之前,一名印籍人士會先向牛隻誦經。事畢,幫辦即對準牛頭,開槍一發,即時死亡。然後,約五至六個工人搬動牛屍,放到解剖場上。然後,其中一人手揮大斧,約五分鐘後,劈下頭顱。未幾,皮肉分離,只剩牛肉。最後,屠夫運用刀、鉤、叉等利器,將內臟移走,剩下的牛肉分為四份,鉤吊架上,並劃上號碼,加以圖章確實,預備出售。

屠豬場內,不時會有赤裸上身的屠夫,為了擒拿慌忙逃跑的豬隻,會在屠場之內疾走。那些豬隻體型肥大,不便走動,最終都會被屠夫拉著尾巴,然後屠宰。屠宰的生豬遂由駁艇運至,搬上貨車,由督察監視,等候進入屠房。屠豬之時,為免豬隻亂走,屠夫運用輕量電流,以七十瓦特電流,透過電鉗電暈豬隻,過程只需大概五秒。接著,由一人割喉,放血入特設的血槽內,務使豬隻受最少的痛楚,於當時而言,亦算是一種「安樂死」了。然而,若檢驗出豬隻患病,將立刻摧毀,以免傳播疾病。

羊隻在屠場可算是最具靈性的動物了。未宰之前,羊隻特別叫得淒切,而且眼泛淚光,部分更跪在地上,似是示意求生。然而,屠夫為執行職務,無情地將羊隻縛在地上,然後手執利刀,一刺而死。

約五十年代,當局鑒於屠宰的技術存在問題,例如牛骨過硬,槍擊牛隻的時候,子彈會反彈,容易誤傷職員。而屠宰豬牛羊會產生大量穢物,亦須妥善處理,為了改善衛生,屠房的設施亦逐漸變得先進,豬隻亦不會在屠房隨處亂走,而其後在街坊的傳說中,亦不再聽見羊隻跪下求生的軼聞了。

作者:余震宇

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簡史.最終回

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簡史.最終回

中英聯合聲明在鄧小平和戴卓爾夫人見證下正式簽署。

鍾士元的「海瑞罷官」

自戴卓爾夫人訪京後,當時中英兩國未有正式向外公佈內容。只是共同擬定一份聯合公報,擇日再談,以便向世人交代。接着戴卓爾夫人訪港,只向港人交待「中英兩國共同維持香港繁榮,透過外交商談香港前途」。當時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鍾士元對於談判保密非常不滿,並赴倫敦上演一幕《海瑞罷官》,後來英國極力挽留,鍾士元才回心轉意。不過此事就引起兩局議員注意,催促英國向港人交待清楚香港前途談判內容,當時英國的回應是:「如果要維持香港人信心,談判過程必須保密」。兩局議員則回應,「如果港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又如何可以保持信心」?結果英國同意在與中國簽暑協議前,先徵詢行政局的認可,但這「認可權」 Endorsement Rights只是一種咨詢,並非決策權,對於中英談判,港人還是有心無力。

上演一幕《海瑞罷官》的鍾士元

香港才俊力挽狂瀾

隨着戴卓爾夫人訪京,中英兩國正式展開香港前途談判。眼見香港前途談判不能完全依靠英國,香港社會各界賢達才俊開始陸續組團北上活動,謀求出路。但是這些賢達才俊普遍對中國存在隔膜,不了解中共這些老革命的心思,時常錯估形勢,弄巧反拙。他們大多抱着一個共通點「恐共」,這種「恐共心理」常招至內地官員不滿,當時總理趙紫陽就反問他們「你們怕甚麼」?結果香港股市翌日應聲大跌。同樣,當時香港政界人物,一樣普遍對中國存在隔膜。後來以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身份帶領北訪的鍾士元,上京向鄧小平陳述,「如果中國堅持收回香港主權,會引發香港信心危機」。鄧小平大為不悅,說他們不能代表香港同胞,他們只是英國的「孤臣孽子」。鍾士元弄得灰頭土臉後,兩局議員發覺,其實中英兩國都靠不住。就將矛頭轉回香港,向港督發難。當時最轟動的是「羅保動議」。這動議打開了中英兩國談判保密的缺口,令香港人在前途談判上更有發言權。「羅保動議」總結了兩點意見: 「 (一)設法發動香港人發表對中英協議的意見。(二)設法令英國和中國政府談判中英協議時,能得悉香港人的意見」。可惜「羅保動議」已經無力挽回狂瀾,英國於第7回合談判開始,已經舉手投降。

總理趙紫陽問訪京人士「你們怕甚麼」?香港股市翌日應聲大跌。
被鄧小平評為「孤臣孽子」的鍾士元(最前) 和提出「羅保動議」的羅保(最右)

22輪香港前途談判 1984

中英香港前途談判共舉行了22輪。其中第5輪可說是轉捩點。頭3輪談判,英方態度強硬,可是中方態度更強硬。港滙指數江河日下 (當時未有與美元掛鈎的聯系滙律) 。在第3輪談判英方終於露出底牌,要求以「主權」換取「治權」,從而間接延續英國政府在香港的管治,中方斷言拒絕。中方更在第4輪談判定出最後談判期限。消息傳出,港滙崩潰,下跌至1美元對9.55港元,比先前下跌近 40% 。金價暴升至4,750元當時的歴史高位。英國眼見中方玉石俱焚的態度,可以預見談判未完,香港已經「玩完」。於是在第5、6兩輪談判,英方一改過去的強硬態度。第6輪談判結束後,英國代表達成一致結論,「中國對香港主權和治權的強硬態度是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磚牆」。由第7輪談判開始,英方舉手投降。往後的談判只是如何落實聯合聲明細節和盡力為港人爭取更大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2輪談判後,鄧小平首次保證香港在1997年後保持現有制度50年不變。

中英香港前途談判

大團圓結局

在22輪的香港前途談判中,絕大部份談判內容保密。每次會後,中英兩國都會發表聯合新聞公佈,每次公佈只是千篇一律,「有益」及「有建設性」並「取得進展」,港人早已耳熟能詳。整個香港前途談判,港人幾乎都被蒙在鼓裡,直至1984年9月26日中英聯合聲明草簽,才知悉大局已定。1984年12月19日歷史性的一刻,中英聯合聲明在鄧小平和戴卓爾夫人見證下正式簽署。跟著是鄧小平的個人表演時候。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和「保持香港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構思。當時還有很多有關香港的金句「馬照跑」、「舞照跳」和「不論黑猫白猫,只要捉老鼠就是好猫」等金句。這些金句,時至今天還被不少人引用。在整個談判過程,出現過很多走馬燈式的人物,這些人物都只是一羣歴史過客,我們談與不談,亦無關宏旨了。

作者感言

香港人過去曾被評為政治冷感動物,對於政治問題莫不關心。隨着香港前途問題逐步逼近,香港本土意識開始萌芽。以作者記憶,早 於1981年香港樂壇曾有過一張「首次」全以香港為題的黑膠碟《香港城市組曲》。 內中名曲有《昨夜的渡輪上》、《 迷失的烏托邦》等。 後來亦有不少歌手翻唱。可能因為當時歌曲質素參差, 這黑膠碟未能引起樂壇氣候。不過歌曲中所寄托的感慨和失落, 就足以見證香港「本土意識」萌芽。

聯合聲名簽署後,香港政府 大力宣傳公民教育和改革議會政制,逐步加入民主成份,一改過往兩局議員是「象皮圖章」的印像。殖民地末代港督彭定康大力推行代議政制,培植了一班香港民主政治人物。 大陸曾批評彭定康此舉是開政治快車,必定「車毁人亡」,更評彭定康是「千古罪人」。 但亦有不少人認為彭定康是香港民主發展的創制者。 究竟末代港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還是「千古名君」? 就由香港人自己決定了。

作者:John Fisher

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簡史.二 (1979-1982)

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簡史.二 (1979-1982)

港督麥理浩首次訪華,與鄧小平握手。  

「你方唱罷我登場」

說起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的過程,真是千條萬緒,不知從何說起。

自 1979年3月24日港督麥理浩首次訪華起,至1984年9月26日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前後5年間,除卻81年4月3日英外相卡靈頓訪華和82年9月22日「重頭戲」英相戴卓爾夫人訪京外,其間中英兩國又舉行了22回合的香港前途談判。其中還未包括香港社會政商界的知名人士,各自組團訪京交換意見。這段時期的香港真是非常熱閙,一眾政治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一般香港市民卻只能眼巴巴,空著急!當時《信報》專欄作家司馬義就有這樣的感慨:  「五百萬港人僅是一羣歴史過客,不過我們目睹過程中不少片斷,有擲筆三嘆之愚忠、有隨風擺動的牆頭草、有顢頇無能的大人物、也有不管天翻地覆的小市民 … 」 。 這段文字放諸於今日還是非常應景!

港人美麗的誤會

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京後,只為港人帶回鄧小平一句話 : 「香港的投資者可以放心」!1981年英外相卡靈頓再訪京,還是同一句老話 : 「鄧小平一再强調,香港的投資者可以放心」!嚴格來說這只是鄧小平的一句官式話,沒有多大用處,卻令當時很多港人產生「美麗的誤會」,他們都以為英國與中國的香港前途談判「萬事好商量」。後來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後,英國報章 Sunday Times 爆出一篇報道說,早在港督麥理浩訪京時,鄧小平早已清楚表明中國要將整個香港收回。當時麥理浩只向英國匯報,並無告知香港行政局議員,就算是有,因為保密法,行政局議員也不能向香港市民透露。當時的行政局議員鍾士元、簡悅強究竟是「早知」還是「不知」,至今還是懸案。但是英國於1981年通過新國籍法,將持有英國BNO的港人變為「二等公民」,則明顯是部署日後談判失敗而關上移民大閘。

香港政商界的「蜜桃理論」付諸東流

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82年訪華前,香港輿論界普遍對談判樂觀。有不少政商名人向英國政府獻謀策劃,當時有所謂「蜜桃理論」。意思是香港為中國提供大量外滙收入,佔當年中國總收入百份之40,經濟至上!中國又怎會扼殺香港這隻會生金蛋的鵝呢?但是人的意志未必能逆轉歷史洪流,事實證明只是當時港人一廂情願的想法。尤其當時的香港議員對中國存在隔膜,不了解民族大義、國家面子在老一輩共產黨人心中所佔的地位。鄧小平不是多次說過絕不做第二個李鴻章嗎?故此,英國早已定下談判計策的底牌,以「主權換治權」,希望能扭轉乾坤,結果還是對中共的立場估計錯誤。

鐵娘子會鐵矮子

1982年9月22日英相戴卓爾夫人訪京。英方到京後隨即舉行記者會,表明英國對香港負有責任,堅持南京條約有效。戴卓爾夫人的「條約有效論」觸怒了痛恨這些不平等條約的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事後向下屬破口大駡戴卓爾夫人為「臭婆娘」。在這樣氣紛下的談判,雙方劍拔弩張,各持己見。英方的立場是:「(一)條約有效、(二)香港維持現狀、(三) 英國對香港負有責任。戴卓爾夫人還表示,如果有國家單方面廢除已簽的條約,問題十分嚴重。因這國家同樣會不履行其他條約」。鄧小平斬釘截鐵的回應,「香港目前的地位是歷史上不平等條約遺留下來的,中國從不承認這些條約。目前中英雙方談判,就是要解決這問題,如果中英雙方不能達成協議,中國將單方面公佈解決方案」。談判期間雙方針鋒相對,最後不歡而散,戴卓爾夫人步出人民大會堂時當眾摔了一跤。據當時內幕消息說,戴卓爾夫人除了在人民大會堂外摔了一跤,後來再會見鄧小平時還摔了一跤,不過鮮為人知。戴卓爾夫人連摔兩跤,是否因為被鄧小平銳氣衝撞,怒火攻心,有點心不在焉呢?

英相戴卓爾夫人訪京與鄧小平會面
戴卓爾夫人步出人民大會堂時當眾摔了一跤

作者:John Fisher

大亞灣興建核電廠事件

大亞灣興建核電廠事件

民眾集會現場

1986年大亞灣興建核電廠,香港市民群起反對,各界成立了「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共有116個團體參加,當中不少是勞工團體,如公務員工會聯合會、測量員工會、基督敎工業委員會、勞工居民協會等,工運領導黃偉雄是領導人之一,馮智活牧師和夏文浩都是發言人,運動進行了大半年,傳媒不停報導需要資料日多,聯席會議提供的資料需時較長,未能滿足新聞界的要求,記者便直接找發言人取料,兩名發言人忙於應付,聯席會議認為如果兩人的談話不對口徑,將會對運動有壞的影響,最後協商兩人分工,馮智活是「中文發言人」,夏文浩是「英文發言人」。

「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於7月13日發動全港市民簽名,反對興建核電廠,收集了104萬個巿民簽名,透過新華社安排由聯席會議的代表送往北京。後來北京邀聯席會議派代表北上,到北京聽專家介紹核電安全問題。黃偉雄和馮智活是代表之一。北京安排有關專家以廣東話介紹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秦山核電廠,專家能夠滿足黃偉雄等的提問,聯席會議滿意回港。

圖片由黃偉雄提供

圖片說明:

大亞灣核電

右二為劉千石。左一為張文光、夏文浩、司徒華等敎協領導人。

大亞灣核電 (2)

右一為張文光、劉千石、楊森、黃偉雄、夏文浩等。

大亞灣核電 (3)

民眾大會主席台。

大亞灣核電 (4)

穿白恤衫持額的是英年早逝的屯門區議員吳明欽。

大亞灣核電 (5)

主席台上正中的是馮智活牧師。

大亞灣核電 (6)

主席台上站立發言的是張文光。

作者:梁寶龍

催淚彈使用的歷史統計

催淚彈使用的歷史統計

六七暴動期間,暴民用石塊或玻璃瓶攻擊警察

二○一四年九月廿八日,香港警察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驅散金鐘及灣仔一帶的參加集會的市民。八十七枚催淚彈有沒有過量呢?是一種「適當武力」嗎?以下摘取六七左派暴動、八四的士暴動及○五韓農示威的統計,供大家參考。

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二日,六七暴動期間,新蒲崗集結三、四百人,其中大部份是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他們向警察投擲石塊、玻璃瓶,不少工廠見狀,紛紛關門,市民則瞬即逃離,以避不虞。鑒於暴動蔓延至東頭村,東頭徙置區更集結五千名群眾,警方則於彩虹道施放催淚彈六發,驅散群眾

一九六七年五月廿一日,二、三百名胸口佩上毛澤東徽章的市民包圍南九龍裁判署,稍後又前往尖沙咀警署,向警員投擲石塊及玻璃瓶,截至當日早上十一時三十分,警方共施放廿二枚催淚彈。

一九六七年十月三十日,左派暴動策動二、三十名暴民於文錦渡邊境集結,並向鐵絲網投擲石塊。其中一名暴民,更加越過文錦渡橋,意欲進入香港境內,而英界保安人員向暴民施放催淚彈一枚,將他們趕返中國。

1967年10月30日《大公報》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左派暴徒再次策動百餘人集結於干諾道中嘉華銀行,不僅在街道懸掛標語及派發傳單,並在該處放置五枚真炸彈,又於摩利臣街放置四枚真彈,復於上環大笪地附近放置六枚真彈。警方見狀,先後施放十枚催淚彈將暴徒驅散。

1967年11月14日《香港工商日報》

一九八四年一月初,政府大幅增加首次的士登記稅及牌費,暴徒乘隙製造騷亂。一月十三日晚上,大量暴徒在油麻地及旺角流竄,四處放火、推翻車輛、投擲石塊及玻璃瓶攻擊警察。又撬毀金行鐵閘,搜掠一空。除此以外,更曾經撞擊匯豐銀行,並拆毀提款機。期間,警方曾施放多枚催淚彈鎮壓暴徒,確實數量不詳。

1984年1月14日《大公報》

二○○五年香港舉辦世貿會議,約八百名韓國農民在灣仔北與香港警察對峙,韓農手持長棍,奪走警方架設的鐵馬,並將鐵馬重新組裝,再攻擊香港警察。韓農的武力,警方施以三十多枚的催淚彈予以鎮壓,而當日香港市民衝擊政總防線為數不過一、二百人,而香港警察施放催淚彈亦不止於衝擊政總的一群。

2005年12月《文匯報》

綜合以上資料,參與的暴徒手執兇器,例如投擲石塊、玻璃瓶等物品,攻擊警察。對比雨傘運動,香港市民並無襲擊他人,面對著武備精良,手持胡椒噴霧及催淚彈槍的香港警察,市民手執的雨傘,僅作自衛用途。筆者認為,無論中外,香港市民表達訴求的方式,是最克制、最和平、最善良,警方使用的武力,究竟有沒有過多,就由讀者們自行判斷吧!

皇后像廣場沒銅像

皇后像廣場沒銅像

今日維園女皇像

或許皇后像廣場對香港市民而言,它只是星期日供外傭聚會之所,而可能忽略了重要的一點。皇后像廣場,根本改錯名;另外,這裡今日竟沒有了皇后像!另為什麼呢?

一八九六年,為了慶祝維多利亞女皇登基六十周年,香港政府特意於中環海濱豎立了重達三噸的銅像,並安排於一座拱頂亭內,作為遙賀生辰的禮物。皇后像的位置,設於今日遮打道及獲多利街交界,是政府剛剛透過填海新得的土地。,而這個像明顯為慶賀女皇而設,故皇后像廣場的「皇后」兩字,根本是一個錯誤,其實應該稱「女皇像廣場」才是正確。這個美麗的誤會,相沿至今,幾乎無人考究箇中原因了。

二十年代.皇后像廣場

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當時日本佔領香港總督磯谷廉介,善用皇后像的象徵地位,首先將女皇移送日本,預備熔掉製造武器;其次將《香港佔領地總督告諭》刻在石上,置於拱頂亭上,內文提及英國乃「人類公敵」,又自詡侵華戰爭實屬「聖戰」,勉勵港人應該「共同協力」,完成「大東亞戰爭」,其語調之霸道,後世恐難與之爭一日長短。

日軍佔領香港後,將佔領香港告諭鑲嵌於拱亭之上

香港重光後,港人蒙受三年零八個月之痛苦,勞役平民,蹂躪婦女,拆散家庭,無人不懷怨恨。故日軍撤離之後,士卒將領或被逮捕,港人無從發洩,遂爭取破拱頂亭上的日本佔領告諭。根據當時所記,由於亭座損毀嚴重,其後遂將亭座移走,五十年代初期,更短暫成為停車場。

五十年代.皇后像還在日本,拱亭中空,屬於罕見照片。

港英政府經過多番交涉,最終於一九五五年迫使日本歸還女皇像,由於中環原址不再適合重置皇后像,鑒於銅鑼灣填海工程剛好完竣,決定利用新填地興建公園,港府決定將女皇像重置於該處,故該公園稱「維多利亞公園」。同期,中環皇后像廣場,則加建噴水池,並置涼亭並種植林木,一九五九年又興建行人隧道,連接一九六二年落成的第二代香港大會堂。踏入八十年代,菲律賓女傭人數漸多,皇后像廣場風格丕變,市民亦不知皇后像已經遷至維多利亞公園了。

作者:余震宇

香港港台 | 漫遊百科 消失的海岸線

香港的海岸線隨著社會的發展步伐而逐年遞減,由開埠初期的二千一百米,減到現在的九百米,可想而知填海發展的部份相當多。
昔日海角,今日已經隱沒於鬧市之中。
講者從舊照片、報紙、地圖、歷史檔案當中找出蛛絲馬跡,重組灣仔當年的海岸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