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皇后戲院

你所不知道的皇后戲院

中環的皇后戲院已於2007年結業。一般人都以為「皇后」是指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其實該戲院是紀念英國最輝煌年代的維多利亞女皇 (1837-1901) 而得名。 1901年,維多利亞女皇逝世。1911年,戲院落成,即取名Queen’s Theatre(當時的中文名稱不詳)紀念維多利亞女皇。據擁有這份宣傳單張的主人翁轉述,他小時候於戲院原址觀看《雪姑七友》首映時,大堂正中就掛著維多利亞女皇的全身坐像。

根據維基百科,皇后戲院原名香港映畫戲院,1924年才改名為皇后戲院。但據作者所知,皇后戲院的英文名稱 “Queen’s Theatre”卻從未改名(除日治期間改為明治劇場)。不知維基百科資料是從何而來?或許是因為陸海通公司於1924年收購了皇后戲院原址,故後人誤以為1924年才改名皇后戲院。

早年皇后戲院專演話劇,並非放映電影。主要客源是外籍人士,每日只演一場,所上演的影畫戲(當年電影的名稱))差不多全是英語的西方電影,故光顧人數甚少。既沒有粵語配音,也沒有中文字幕,故此當年一般華人都不會前往皇后戲院。鑒於生意慘澹,其後遂將物業轉售給陸海通。這次要介紹的珍品,是一份1938年的皇后戲院宣傳單張,從內容中認識一些老香港的故事。

雪姑七友香港首映

迪士尼的《雪姑七友》膾炙人口。自1937年首映以來,無論今昔,皆大受小朋友歡迎。 1938年10月28日,《雪姑七友》於香港皇后戲院首映,電影來自原版美國拷貝,有質素保證,可惜只有英語對白。當年的華人小朋友,相信未必能夠欣賞。這份宣傳單張用了兩面各半版作電影介紹,全用英語,很明顯為外籍顧客度身訂造。同時上映的《雪姑七友》戲院,還有位於九龍尖沙咀的 Alhambra(即平安戲院。1934年建成,1958年拆卸。)

成和裁縫 1905

宣傳單張內有「成和裁縫」的廣告 (Sing Woo The Tailor)。此店開業於1905年,位於在利園街7號,客源亦以西人為主。訂購服裝包括踢死兔(Tuxedo 燕尾服)、團體宴會外套、並男女套裝等。不知該店的後人,現在還繼續經營否?如仍開業,又看到此文,不妨與網主聯絡,提供故事。順帶一提,據說皇后戲院舊址於1961年7月重建為陸海通大廈,新皇后戲院商場的第一個租客是已故影星張國榮的父親,他是一位著名的洋服師傅。不知他與成和裁縫會否有關連呢?

下期上映1938

單張有下期放映的電影預告,是美國好萊塢童星 Jane Withers 主演的 “Rascals”。如果想欣賞此電影,可在youtube 搜尋。

1930年代的香港保齡球場

1930年代的Hong Kong Bowling Alleys 當時號稱全世界最棒的室內運動,位於駱克道,歡迎男女老幼光臨。所謂「全世界最棒」,相信只是吹水罷了!

先施公司廣告

原來早年和路迪士尼的產品都由先施公司代售。正值《雪姑七友》首映,當然不能錯過做生意的機會。如果當年和路迪士尼的玩具產品保存至今天。相信價值不菲了。

尖沙咀Alhambra平安戲院的放映廣告

另一套美國好來塢電影的預告,由Buck Jones 主演的 “White Eagle”。如欲欣賞,亦可在youtube 搜尋。

屈臣氏藥房廣告

屈臣氏是香港最早期的藥房,香港開埠便已存在。此店最早可追溯至1820年皮爾森及李文斯頓在澳門開設的「澳門藥房」,1828年又於中國廣州沙面開設「廣東大藥房」。開埠初期,在香港上環開設「香港大藥房」。1871年,更名為屈臣氏公司。現在,屈臣氏已經成為李嘉誠先生的企業王國之一。

作者:John Fisher

2月17日.入境事務大樓縱火案

二零零零年八月二日,大批聲稱擁有居港權的中國內地居民帶著易燃液體和打火機到入境事務大樓要求與官員見面,並威脅自焚,期間情況失控並發生火警,事件中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梁錦光及爭取居港權人士林小星被燒死。

同年二月,首被告施君龍被判謀殺及縱火罪名成立,判處終身監禁,另外六人彭漢坤、傅模、林興鑾、楊義坪、楊義炎及周洪川,則因誤殺及縱火罪判監十二至十三年。

二零零五年,施君龍承認嚴重疏忽誤殺梁錦光和林小星,各人因在重審中認罪,可獲得四分一的減刑,施被判入獄八年。

2月12日.梁醒波逝世

2月12日.梁醒波逝世

無視電視開台元老、梨園粵劇丑生王、一九八一年今日因腸癌病逝,終年七十三歲。

一九零七年,梁醒波於新加坡出生,年幼即隨父親學戲。十七歲初踏台板,十九歲即於東南亞巡迴演出,備受好評。

一九三九年,獲粵劇名伶馬師曾延聘來港,參加太平劇團演出,擔任第二文武生,因年少英俊,台風極佳,吸引大批戲迷捧場。日佔期間,離港前往兩廣演出。

一九四五年,因體型變胖,轉演丑生。翌年,應邀拍攝首部粵語片。一九六七年,加入電視台。一九七六年,獲得MBE勳銜,乃首位伶人獲得是項殊榮。

梁醒波經常口銜雪茄,螢光幕前又喜歡爆肚,其精湛演技、敬業樂業的精神,至今仍然銘記於港人心中。

資料來源:工商日報

2月11日.政府宣佈舉行全港清潔香港運動

2月11日.政府宣佈舉行全港清潔香港運動

 

七十年代的清潔香港運動,其推行原因、意義何在,你知道嗎?

市政事務署助理署長黃文銳在香港電台訪問中,指出街道即使每天清掃四次,甚至高達八次,高於國際大城市,但街道清潔未如理想,故有需要加強教育,增加罰款,改善市容,這是運動推行之因。

訪問中,黃氏形容這次是開埠以來首次全港性的清潔運動,以往的項目,只屬地區性,收效亦微,故有必要號召全港市民,共同努力,故歷史意義重大。

政府投放大量資源推動清潔運動,故七十年代垃圾蟲等造型,至今港人仍然銘記在心。

灣仔舊事:春園、顛地及般含

灣仔舊事:春園、顛地及般含

一九一零年代.俯瞰春園一帶

開埠初期,英國商人顛地在大道東一帶建了住宅,取名 Spring Garden;很多人知道後來春園街 Spring Garden Lane 的 Spring 並未依照泉水的原意,竟被譯作春天的春。但是未必有很多人知道港督般含不是住在港督府,而是在春園居住。還有顛地洋行(Dent & Co)為什麼在這裏風光二十多年後,突然退下香港歷史的舞台呢?

高尚住宅區及港督住宅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顛地洋行在香港及上海的商貿十分活躍,灣仔春園一帶土地成了顛地的根據地。

春園因為接近金鐘兵房,因此較為安全,又享有今日石水渠街一帶的水源,近海旁處亦設置倉庫及碼頭,再加上環境優美,這一帶便發展成高尚住宅區;有說法講全盛時範圍由現時的大王東街伸延至灣仔道,今日的春園街只佔其中的一部份。

開埠初期未有港督府,第三任港督般咸(Bonham)曾租用這兒的 Blenkin Rawson House暫代官邸,很多上流社會人士便居住在這一帶。中環港督府在1855年啟用,加上顛地洋行於1867年撤出香港,上流社會人士便陸續搬離。

顛地洋行撤出香港

放置於皇后大道中第一代大會堂的「顛地噴泉」(圖右)
近望顛地噴泉

顛地洋行(亦稱寶順洋行)在當時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大商行。1864年,還捐出一座噴泉放在即將興建的大會堂門前。但是1865至66年間,英國的一間被比喻為 「銀行家的銀行」 的 Overend, Gurney and Company 陷入困境,負債高達1千1百萬英鎊,香港經濟亦受影響;顛地洋行雖然售出了中環總部所在一半的土地,但仍陷於財困;更有一說法是顛地洋行因為遲了接到這銀行在1866年5月倒閉的消息,未能及時應變;無論是怎樣的細節,顛地洋行便因為這次金融危機撒出香港,將總部搬往上海。

中環顛地洋行

顛地洋行原本在中環的總部位於現時電車路畢打街口,亦即是置地廣場告羅士打大廈 Gloucester Tower 位置。另一著名地標顛地噴泉 Dent’s Fountain 位於皇后大道中第一代大會堂門前,但是大會堂在1869 年建成使用時,顛地洋行已撤離香港;這個大部份時間沒有噴水的噴泉,在1933年興建匯豐第三代總行時被拆卸。

灣仔的主要發祥地

1860年代以後,其他居民逐漸遷入春園一帶,加上近海方便貨物轉運,很多土地成為貨倉。1920至30年代大規模填海後,海旁地位被告士打道取代,民居亦續漸取代了貨倉;時至今日,這一帶仍然是灣仔區的中心。

作者:LEUNG CF

2月2日.四千學生反對大專改制

2月2日.四千學生反對大專改制

教育統籌局自一九八八年發表《第三號報告書》,建議大學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報筆書一出,學界紛紛反對。八九年的今日,八間大專學生由遮打花園遊行至布政司署門外,舉行集會,並焚燒三號報告書,然後將灰燼送交港督府。然而,最後行政局仍是通過報告書。隨後,接納四改三的大專院校,包括浸會、嶺南等學院,於九十年代陸續升格大學,拒不接納四改三的樹仁學院,則不獲升格,且沒有政府資助,直至二零零六年,才獲正名大學。

資料來源:大公報

八八直選與香港工會

八八直選與香港工會

1984年港英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提議立法局最終會引入直接選舉議席。1986年11月,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在高山劇場集會,發表宣言,其後制定“一九○方案”,爭取八八直選。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於1986年1月組成,涉及91個團體,其中的工會領袖包括香港社工工作者總工會、公務員工會聯合會、基督敎工業委員會、消防處救護員協會等。

到了1987年5月27日,港英發表《1987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向市民諮詢對1988年在立法局引入直接選舉議席的意見。根據當時的多個民意調查,支持直選的市民約有六成至七成。同年9月,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爭取八八直選集會”,逾萬市民參加。

11月,港英公佈成立民意匯集處,並委託調查機構就八八直選進行的兩次民意調查。

民意匯集處把民意分成團體及個人意見、民意調查、和簽名運動三類。港英認為團體、個人意見及民意調查中反對佔多數,而簽名運動雖然贊成意見佔絕大多數,但沒有參考價值,因而得出顯示有七成市民反對八八直選的結論。由於這個結果與其他同類型調查的結果差異很大,引起輿論猛烈批評。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曾就八八直選問題致函英國總工會,對方没有隻字回覆,剛巧黃偉雄以勞工顧問委員會代表身份到日內瓦出席國際勞工組織(ILO)會議,會議期間英聯邦工會聚在一起開會,黃偉雄即場向各代表介紹八八直選,並提及英國總工會没有覆函一事,英國總工會代表呆若木雞,坐在椅上一言不發,散會時即趨前與黃偉雄談話,表示會跟進這個問題。黃偉雄回港不久,公務員工會聯合會收到英國總工會回函,表示八八直選是中英外交問題,英國總工會不便表態。

圖為香港外藉公務員協會主席John Lamboune,環保分子。
圖左為李柱銘,右一為徐劍凌,右二為市政局議員霍佩儀。徐劍凌曾任區議員,為大坑東街坊,公屋評議會主席。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成員。霍佩儀是公屋評議會成員。
圖為擔任糾察的李學文,現為政府土地工程測量員協會主席。
圖為市政局議員張慧冰,為主席團成員。
圖為李柱銘在大會上發言
圖為市政議員文世昌,文世昌曾任立法會議員,現已移民加拿大多倫多。
圖正中為文世昌,其旁為消防處救護員協會主席李永康。
圖為出席大會的市民,可見當日大會的T恤有紅藍兩種顏色。
圖為大會的藍色橫額
台上紅衣人是司徒華
會場一角
圖左為香港公務員工會聯合會主席黃偉雄,主席團成員。
圖左為黃偉雄,中為李柱銘、右為何俊仁律師。何俊仁當時尚未有議員身份。
在大會發言的立法局議員司徒華。
圖為中文大學鄭宇碩敎授,主席團成員。
在大會發言的立法局議員楊森。
前排左起為社工代表麥海華、黃偉雄、李柱銘、何俊仁。後排左起為立法局議員許賢發、(姓名不詳)、立法局議員馮檢基。
圖為大會發言者,左起為夏其龍神父、郭乃弘牧師、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主任劉千石、雷聲隆。 雷聲隆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1985年當選為立法局議員,1988年角逐連任立法局議席失敗,雷聲隆曾是民協成員,其後參與組織香港民主同盟,2008逝世,終年62歲。
圖中發言者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坤耀,後坐者為楊森。
圖左起為公屋評議會成員羅堪就、霍佩儀、徐劍淩。
圖中左為立法局議員李汝大、右為區域市政局議員吳明欽員,均為主席團成員。吳明欽是屯門中學敎師,1985年區議會票王,英年早逝,享年37歲。

作者:梁寶龍先生

灣仔舊事:消失中的海岸線:北角(下)

灣仔舊事:消失中的海岸線:北角(下)

約一九一零年代的七姊妹海灘

七姊妹道的命名及地理位置

開埠初期,七姊妹屬於海旁地段。根據前人所述,七姊妹之稱,原於當地海灘的七塊礁石,後來民間附會地理特徵,虛構七位女子,共誓自梳不嫁,不料其中一人受到家人壓力被迫成婚,堅決不從,有意輕生。其他六位姊妹亦痛感身世坎坷,故七人決意共赴黃泉。由於不見屍首,只見礁石七塊,該處遂名「七姊妹」。

綜觀七姊妹一帶的填海工程,基本由西向東進行。而今日七姊妹道的範圍,原是昔日七姊妹全區所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由於開闢道路,七姊妹礁石所在被填,今日找不到石塊痕跡。

二、三十年代: 七姊妹泳灘盛極一時

一九三零年,七姊妹開始進行填海。然而,工程的進展並不順利,糖水道以東填海項目,歷時二十二年,才告終結。究竟有甚麼力量阻礙工事進行?原來與游泳熱潮有密切關係。

一九三三年,對於七姊妹泳灘來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當年,年僅十五歲、經常於七姊妹習泳的香港女飛魚楊秀瓊打破全國運動會四項紀錄。正當七姊妹泳灘備受華人注目之際,政府卻公佈翌年收回泳場,用以填平泳灘,廣設貨倉,開拓道路的消息!

香港女飛魚楊秀瓊(1918-1982)
約三十年代.南華會七姊妹泳棚(照片由南華會提供)

當時,八大游泳場公推南華會張寶樹、華人會黃錦英、銀行會盧寶賢等人為代表,祈求政府收回成命。張寶樹等人決議透過「聯稟」表示不滿。所謂「聯稟」,便是今日的收集簽名,聚眾聯署,增加聲勢。此舉雖令政府暫緩填海,而七姊妹泳棚最終於日軍進攻香港期間,全部毀於炮火。

約一九三二年.北角七姊妹海旁,填海工程即將開始。
今日七姊妹道東望,難以想像這條街竟是昔日海岸線。
今日七姊妹道西望

重光之後,由於泳棚被毀,再沒有人反對填海,故政府遂得再度開始工程,填海直至一九五二年結束。

抗戰前後:新填地的北角難民及集中營

早於一九三零年,政府已經開始於七姊妹進行填海,這幅新填地雖無地標,卻隨著日本侵華而出現了具有時代符號的建築物。

一九三八年,大量國民黨軍隊率家眷南下,人數逾萬,鑒於南下人數極多,香港中外善長自組「緊急難民救濟會」,覓地興建營舍,收容難民,並供給衣食,務使黎民不飢不寒。

一九四五年.北角鳥瞰圖。North Point Camp即集中營所在

一九四一年,日軍佔領香港後,急需囚禁大量敵軍。北角難民營立即改成集中營,主要囚禁加拿大軍人。日軍為紀念陣亡將士,決定於寶雲山山頂興建忠靈塔,大量戰俘因建塔勞役至死。

日建忠靈塔,重光後被炸毀

香港重光後,難民營恢復原有用途,由社會福利處負責,安置本地災民。根據一九六六年資料,北角難民營設木屋十間,安置人數超過一千人。

昔日集中營,即今日英皇道遊樂場

四十年代中期:麗池舉辦香港小姐選舉

根據約一九四零年由日本皇軍繪製的香港地圖,麗池一帶,尚未填海;而參照一九四五年的香港鳥瞰圖,麗池一帶,已經填海,由此推敲英皇道海岸線稍稍突出的小塊土地,是來自四十年代的填海工程,而究竟由港府還是日佔政府所填,即有待考證。一九三九至四零;四七至五二年,政府於北角進行填海,東至麗池為止。直至一九五二年,麗池以西的沿岸地帶才成為一條直線。

一九五零年十月北角填海示意圖,填海前,麗池兀出於海岸線之外

重光之後,浙江寧波人李裁法出任麗池總經理,上任後,為了令這個偏遠之地吸引貴客光臨,特意開辦香港小姐選舉。不少人以為第一屆香港小姐選舉由無線電視於七十年代首辦,其實早於一九四六年,李裁法已經將上海選美的做法引入香港,引起輿論熱潮。當年選舉,由李蘭勝出,這位出爐港姐,相信大家也很熟悉,看過以下廣告便會知曉了。

關德興與李蘭.今日經已成為海天堂的二次創作

五十年代初期:麗池夜總會走向衰落

一九五二年五月三十日,李裁法再辦香港小姐選舉,最後由但茱迪奪得冠軍。但茱迪其後代表香港出選第一屆環球小姐,再奪得殿軍,更參演由尤伯連納領銜的《國王與我》飾演嬪妃,算是為港爭光!

左一為但茱迪

然而,由於李裁法涉嫌招收黑社會會員,被勒令離港,麗池亦隨之走向衰落,未幾改建成今日麗池大廈。

今日麗池大廈

五十年代後期:建於新填地的公屋樓王

一九五七年落成的北角邨又稱「渣華街廉價屋」,被譽為「亞洲最壯觀建築計劃」,無論在設計及用料,皆特別講究,造價亦較其他屋邨略高,導致當年曾有三分一中籤者嫌貴不願入伙。然而,這個面臨海景,環境優美,有「富貴廉租屋」之稱的北角邨,長期位居港島區的公屋樓王,可惜該邨於二零零二年拆卸重建,其風景人情只能從相片追憶,能不惘然?

拆卸前的北角邨(感謝網民Benny Lai借出照片)

綜合北角七姊妹多年填海發展,得出簡圖如下:

製作團隊
製圖、美工:Stephen Cheung
資料搜集:Nicky Wong, Fung Wing Chi, Vivian Ngo, Jacky Yu
攝影、撰稿:Jacky Yu

1月28日.新春過百人胡亂放鞭炮被罰

1月28日.新春過百人胡亂放鞭炮被罰

或許大家以為,六七暴動前香港是任何時間都可燃放炮竹。翻查舊資料,早於三十年代已有限時燃放的規定。例如一九五六年,只有四日的指定時間可以放炮竹。筆者曾向長輩查詢,其實市民都沒有理會這項規定,佳節嘛!照放可也!

一九六零年的新春,便有一百多人因「無執照放炮竹」、「指定時間外放炮竹」、「故意燃放炮竹(影響途人安全者)」及「胡亂拋擲炮竹(危害公眾安全者)」被罰,平均罰款三十至三十五元。

原來一九六七年前放炮竹都有諸多規定,不知道當年的市民怎樣逃避法眼呢?

第一代香港出世紙及其軼事

第一代香港出世紙及其軼事

根據一八九六年《香港生死註冊條例簽發》,極為罕有的出世紙。然而,出世紙其實蘊藏了一段十分驚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老斐沙之孫,Joseph Fisher 和梁十妹的兒子。

近年中國內地的父母,為了讓子女取得香港出世紙,真是不惜一切,甚至可說是不顧一切!為了一張出世紙付出巨大代價,是否值得,真是見仁見智。然而,百年前生於香港的居民,不僅取得港人身份,而且還有居英權,於今日來說,實在不可思議!這種優待,直至一九六零年代初期,由於大量新界居民移民英國,造成社會問題,英國才修改國籍法,港人至此才喪失居英權。可是,昔日港人其實都不願意領取出生紙!為什麼呢?

一八七三年,英國通過《香港生死註冊條例》。一八九六年,港府根據條例,首次向在港出生人士簽發出生證明文件,而本文介紹這份一九二六年,亦屬於該條例簽發的出世紙,是屬於香港最早期版本的出生證明文件。該文件顯示,截止一九二六年一月七日,全港只有十三人進行出生註冊,而領取出世紙則只有七人!這份文獻證明了即使在港出生市民,也未必會領取出世紙。當年領取出世紙的手續費是一元,而基層市民每月工資卻只有三至五元,日常用資既然不足,或許就乾脆放棄申請了。

根據當年香港出生人口統計,新生嬰兒數目實在遠超此數,當中大部份是華人,而領取出世紙則多數是英籍人士,為何只有少數華籍港人領取出世紙呢?這個情況相信與民族感情有密切關係。當年,香港雖被英國管治,但大多數在港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即使清朝滅亡,在港華人還是對國家民族念念不忘。他們對於殖民地沒有歸屬感,只視香港為寄居之所,日夕希望重投祖國。這種拒絕領取出世紙的風氣,直至三十年代才有改變。四十年代以後,中國政局混亂、官僚腐敗,內戰不息,香港華人逐漸對祖國失去認同感,逐漸接納香港是長久容身之所。領取身份證與民族認同之間的關係,時至今日仍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其實,這份出世紙除了罕有外,背後還有一段十分驚險的故事。它得以保存至今,全靠物主的機智和勇氣,話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香港淪陷,日軍到處搜捕英籍人士,當年這份出世紙的主人翁Stephen Fisher (老斐沙之孫)只有十六歲,因為未夠法定年齡,故未被徵召入伍參加保衛軍。他眼見家人戰死的戰死,被俘的被俘,正自彷徨,幸得葡國籍的朋友襄助,全家向駐港葡萄牙領事館求援,改名換姓,取得了臨時葡籍身份,逃難澳門。由於葡萄牙屬於中立國,葡籍人士可以自由活動,故無需被關入集中營。

用豬腸粉冒險保存原版出世紙的主人翁 Stephen Fisher。雖然只是區區一份出生証明文件,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當時由香港橫渡澳門,必須經過日軍檢查站,接受嚴格搜查,始得入境。英籍人士為怕曝露身份而遭逮捕,必定把身份文件銷毀。然而這位Stephen Fisher竟然瞞著家人,暗中保留出世紙,並以油紙包好,為了力求迫真,掩人耳目,更買來一包豬腸粉,覆在油紙之上,並以大量豉油甜醬,糊成一團,通過關口時,邊行邊吃,故作鎮定,若無其事,還主動高舉雙手,讓日軍仔細檢查,衛士搜遍全身,惟獨不搜豬腸粉,最終得以順利過關!多年後,Stephen Fisher回憶此事,自覺膽大妄為!當日若被搜出文件,必定後果堪虞!誠如他祖父老斐沙所云:「唔識死字點寫。」

Stephen Fisher因年齡太輕未能參加香港保衛戰,未能與兄弟和祖父(老斐沙)併肩作戰,引以為憾。未料於一九四六年,被徵召加入香港義勇防衛軍(香港義勇軍團前身),終於一嘗素願。早年義勇軍團為徵兵制,七十年代改為募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