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零一五年《施政報告》已經倡導「易行城市」的概念,目的為鼓勵市民多步行,達致健康的生活模式。計劃中,政府擬改善行人環境及解決交通問題。兩年後,現屆政府再次提倡「香港好易行」的口號,並試圖於上環至灣仔北落實計劃,例如設置水霧降溫系統、加設飲水機等。可惜,「易行城市」作為歐美國家倡導多年的規劃,香港只是襲取九牛一毛,綜觀特區政府往績,亦有未臻完善的地方,恐怕只會是另一舊瓶新酒的方案。
成效有限的九龍東的計劃
二零一五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會把『易行』九龍東的概念全面地在九龍灣及觀塘商貿區推展,改善行人環境並解決交通問題,包括研究便利私人業主興建行人天橋設施的安排,以及優化後巷、引入行人網絡的可行性。」然而,現時工廈每逢周一至六,人車爭路仍然嚴重,貨車違泊情況猖獗,交通擠塞無日無之。設若炎夏時期,車輛排出的廢氣,加以盛暑的氛圍,整個工業區猶如人間煉獄。觀塘海濱公園原為貨物裝卸區,盛暑時為了降溫,當局設置噴霧擬作降溫,然而作用不大,可以預期上環至灣仔北的「香港好易行」計劃,成效有限。
上環至灣仔北的行人網絡
設若離開灣仔會展步行前往中環,必會由龍景道經分域碼頭,沿著極窄小路前往中區海濱。這段路的步行經驗,較觀塘海濱更為惡劣,盛暑時份,行人必定經歷「當頭曬」之苦,根據現時道路網絡,政府確有連貫海濱行人道路的預備,然而並未顧及行人的體驗,如果當局只是針對酷熱問題,加設「九龍東式」的噴霧裝置的話,結果將會有目共睹。
另外,在鼓勵行人走出商場、親近社區、促進健康生活的同時,單車徑、緩跑徑也是必須的配套,也是多個發達國家賴以吸引遊客的軟實力,可是只要谷歌一下,檢閱實景地圖的路線,我們便會發現港島北岸的海濱乏善足陳。現時中環海濱碼頭與上環早已連貫,但林蔭的缺乏,導致其行人體驗遠遜於市區大型公園,如果渴望健康生活,那麼市民何不前往公園舒展筋骨,而讓自己曝曬於烈日之下,呼吸近在咫尺的污煙廢氣呢?
歐美國家的嶄新海濱規劃
無論昔日的「起動九龍東」或今年公佈的「上環至灣仔北的香港好易行」計劃,其核心不外乎海濱規劃。港島沿岸大部份的土地,皆由填海而來,而此類陸地的溫度較自然而成的土地為高,必須通過綠化林蔭降低溫度。同時,香港市民絕非只渴求一條只有噴霧降溫、備用飲水機的港島北岸行人通道。參考歐美國家的經驗,我們便知道政府的眼界有多狹隘。丹麥哥本哈根的海濱不僅設置行人長廊,而且旁邊興建泳池,為了確保水質清潔,它不用海水,而是普通的泳池水,不過將公共泳池的格局遷至海濱,其格調及視野便不可一概而論。
此外,今日維港兩岸的海濱,全部成一直線,狀甚單調,而美國紐約西哈林的海濱步道,則打破這種框架,利用複合形狀鑲嵌在海岸,步行時可取道另一方向,製造獨特的步行及視野體驗,一反海濱等同修直海岸線的固有設計。美國賓夕凡尼亞哈里斯堡的海濱則更大膽,市民可以取道海濱,踏上浮台,極盡視聽之娛,為其他文娛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場地,例如管弦樂團、文化講座等,色色俱備。
根據美國城市規劃及建築師Jeff Speck《易行城市》中,提出了易行城市的十個元素,其中林蔭、建築設計及單車路是不可或缺的構成部份。其倡議理念,原意鼓勵美國人多步行,改善健康。然而,香港路窄難行,又缺綠化,即使加設噴霧裝置,亦徒添市民患上呼吸疾病的風險,相比美國提出的同名概念,實在相距甚遠,只有九牛一毛,滄海一粟,中上環海濱純屬商業大廈的陪襯品,縱有步道連貫東西,但路途不便,狹窄難行,絕不能吸引市民聚集,現時上環至灣仔北的海濱只有添馬公園一帶最受歡迎,原因是綠化地帶極廣,偌若將類似設計向東西伸延,並設有適當的單車道或緩跑徑,那麼定必成為中外香港人士的熱門造訪之處, 筆者懇請當局構思「香港好易行」的同時,思考如何為港人塑造一個高質素的宜居之所。
原文載於立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