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在百年多次的填海工事以前,本是港島北岸的一個海角,與東角遙相對望。昔日海角,今日已經隱沒於鬧市之中。
中國割讓九龍半島後,中英雙方曾經劃出海界,區分兩國水域,其中東界便是橫跨北角及啟德機場,而北角更曾經設置炮台(今日堡壘街),守衛疆土,故此十九世紀末期,北角便有獨特的軍事價值。
1840s-1870s
開埠時期,北角的海岸線橫跨今日的電氣道及英皇道。早期的重要建築,是一八七一年啟用的威非路警署,該署地近臨海,又稱 “Bay View Police Station” ,位置在今日威非路道末段,電氣道148號。四十年代末期,警署重建,一九五零年新署啟用,八十年代,警署拆卸,今址已建商廈。
1880s
一八八零年代,政府打通來往銅鑼灣及筲箕灣的通道,務求貫通東西,曾於電氣道海旁進行少量填海,修整了原來彎曲的海岸線。
1890s
1897年,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即今蜆殼公司)於今日電氣道及油街交界填海,設立油庫。今日電氣道仍然有蜆殼油站。
約1890年,政府在昔日避風塘的東側(今日維園網球場及泳池旁)進行填海,直至1921才命名新路為興發街。
1900s
1904年,電車通車,其中一個車站設於威非路警署附近,詳參下表。
1908年,政府於油庫東側(即今日油街)填海,供皇家遊艇會設立會所。該會前稱「維多利亞賽舟會」,該會會員全是熱愛航海或划艇人士,包括公務員、商人等,每個周末有賽舟活動。今日電氣道麗東酒店旁邊有「艇街」(Boat Street),與舊遊艇會有明顯關係。
1910s
1919年,香港電燈鑒於原設於灣仔永豐街電廠不敷應用,1910年代獲政府撥地,興建新電廠,其位置與遊艇會成一對角線。1929年,政府將電廠附近一帶的北角電車道命名「電氣道」。當時,由於新電廠需要大量水源,冷卻機件,而啟動機組,又需大量煤炭,煤炭又需經海路運輸,節省金錢,故選址北角,並略作填海,以應需求。隨著時代發展,北角電廠亦不敷需求。故1968年鴨脷洲發電廠投產之後,北角電廠亦停止運作,原址改建成今日城市花園。昔日電廠前的兩條道路:電廠街及大強街(Power Street),便成為尋找昔日電廠的歷史陳跡了。
1920s
1921至29年,政府於油庫西面填海,包括今日威非路道、屈臣道、歌頓道等處。這些地方,多設倉庫,而選址當時比較僻遠的北角,相信是地價便宜,故可囤積貨物,隨時應市場需求,提供貨源。
1921年,原籍福建的南洋華僑郭春秧投得北角地皮,發展糖廠。郭氏投得地皮後,原本打算興建糖廠,不料糖價大跌,遂於新填地興建四十間相連房屋,時人稱之「四十間」。
春秧街北面新填地尚有渣華道及和富道,渣華道原名爪哇道,其名源於郭春秧興建的爪哇運糖碼頭,而渣華道北面和富道,1948年由均益倉購得土地,興建碼頭及貨倉,由於土地用以貯存貨品,故1951年政府因土地用途為路段正名,稱和富道(Wharf Road)。
1930s
1936至38年,政府於油街皇家遊艇會及北角電廠之間進行填海,興建中央貨倉,並且遷徙皇家遊艇會至奇力島。工程斥資共四十萬,填海工程完成後,北角電廠、中央貨倉和亞細亞火油公司連成一字,形成新的海岸線。中央貨倉於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落成,後改稱政府物料供應處,今已關閉。
1980s, 2010s
八十年代,香港政府興建東區走廊,在沿岸進行填海,方便建設工程。
二零一零年,政府決定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故再於北岸進行填海工程。綜合北角西部填海百年工程,得出簡表如下:
七姊妹的部份,涉及泳棚存廢、麗池酒店的故事,留待下集再續。
製作團隊
製圖、美工:Stephen Cheung
資料搜集:Nicky Wong, Fung Wing Chi, Vivian Ngo, Jacky Yu
攝影:Leung Wing Hin
撰稿:Jacky Yu